睡眠医学科
睡觉做梦就是睡不好?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有人说——
“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
“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做了一晚上的梦。
而这样说的人,第二天学习或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
难道做梦真的耽误人的休息了吗?多梦是干扰大脑休息的因素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错觉,这种观念也是不科学的。
01 做梦不是衡量睡眠质量的指标
梦不是疾病的表现,也不是失眠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生理现象。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
许多人每天晚上都会做梦,不管有没有梦的回忆,或者有没有梦感。
那些声称“我很少做梦”的人实际上每年大概有600个小时在做梦,会体验到1500个左右的梦境。人的一生中大约会花费6年左右的时间做梦。
所以不能说做梦了就表示没睡好,睡眠质量与做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在睡醒后会不记得做过梦。如果因做梦感觉睡眠断断续续,或被梦惊醒后难以入眠,则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02 人睡着之后就会做梦吗?
睡眠医学家通过睡眠监测研究人的睡眠时发现,人在睡觉时会经历5个睡眠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轻寐,人很容易从这个阶段醒来。
第二个阶段睡得稍沉一些。
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表示进入深度睡眠。从开始入睡到进入第四个睡眠阶段通常需要大约90分钟。
第五阶段是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其主要特征是眼睛会转动。每个夜晚快速眼动睡眠要占整个睡眠过程的20%-25%——大概100分钟。
研究发现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醒来的话,人们在80%以上的情况下能回忆出自己的梦境(即梦感,主要是指人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
而在其他睡眠阶段醒来时,人们会忘记是否做梦以及梦的内容,或者只有一个单纯的模糊图像。
所以,研究者认为梦境大多数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即睡眠的第5个阶段。
03 做梦对人有没有好处?
其实做梦可以说是一个睡眠质量好的象征,因为只有真正进入睡眠后,人才会做梦。而在梦中我们可能会得到启发。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曾因搞不清某一种物质的结构式而非常烦恼。有一晚上,他梦见了一幅蛇咬自己尾巴的图,因此发现了苯环的结构。
同时,长期无梦睡眠不仅表示睡眠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患病的一种征兆。
临床上发现,有些患有头痛和头晕的患者,常诉说睡眠中没有梦或很少做梦,经诊断检查,证实他们脑内轻微出血或长有肿瘤。
医学观察表明,痴呆老人有梦睡眠明显地减少,患有慢性脑综合征的老人,梦境睡眠也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现代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探测睡眠生理,发现快眼动睡眠期(梦境睡眠,即做梦的睡眠期)对人们日间的情绪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适当的快眼动睡眠比例可以帮助消除日间的烦躁情绪,对过度的兴奋和低落情绪也能起到平复作用。
最后想告诉大家,对待做梦应持科学的态度,不因做噩梦而过度恐慌,也不因做美梦而窃喜,毕竟梦境不等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