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医学科
失眠了,能吃安眠药吗?
安眠药,也就是镇静催眠药。
本品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常见的安眠药有佐匹克隆、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三唑仑等。
没有失眠困扰的人,对安眠药的印象或者说认识,几乎来自影视剧和社会新闻。
隐隐约约间,让人不禁感觉,安眠药不是个”好东西“。
而存在失眠困扰的人,对于安眠药则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安眠药好呀,吃了就能改善睡眠。
另一派则认为是药三分毒,安眠药肯定也有很多副作用,拒绝吃安眠药。
那么,对于失眠的人来说,服用安眠药究竟是“好”还是“坏”?
“第一次吃安眠药,她后悔了”
▼
后悔没早点接受治疗,早点吃药。
慢性失眠3年的朱丽,开始失眠是大四的时候。
那时,她也还不太理得清,自己究竟是为何而失眠?也许是因为好几天通宵做毕业设计,或者是因为睡前常常反复思量找工作这件事。
只是从那时起,她被失眠“赖”上了。
失眠总是隔三岔五找上门,使得朱丽夜间难以入睡,有时半夜醒来便睡不着,白天起来心慌气短、筋疲力倦,啥事儿也做不了。
即使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朱丽也没有想过去看医生,而是听朋友介绍去做了针灸和理疗。
那段时间,朱丽的失眠有所好转,但次数多了,反而没效了。
在失眠的反复折磨中,朱丽下定决心要“治治”它。
接受专业的治疗以后,朱丽其实也抗拒吃药,她听说吃药对身体不好。
对此深表同感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严秋。
今年31岁的严秋,其实已经慢性失眠10年,他也是从大学开始失眠。
那时,二十岁出头的严秋觉得晚上睡不着,白天找空余时间补觉,能捱得过去。
但现在不行了,上了年纪力不从心,他只好放弃挣扎,走进了睡眠门诊。
他很配合地完成正念团体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但对于服药还是心有芥蒂。
但当他吃下第1粒佐匹克隆的之后,随之而来的6小时“昏睡”,让他感觉自己获得了第二次“人生”。
把朱丽因失眠的那种难受看在眼里的男友,劝说朱丽听取医生的建议,试一下吃安眠药,朱丽同意了。
配合药物治疗,朱丽感觉自己的失眠症状正在慢慢消退,胜利似乎就在不远处,她才明白遵医嘱吃药也没什么不好。
对此,在深圳市康宁医院睡眠医学的林苇森医生表示,短时间的急性失眠通过合理地调节作息能够逐渐好转。
但持续超过3月的慢性失眠,对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则需要使用安眠类药物干预治疗。
尽管服用安眠药,可能会带来药物依赖、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但合理使用安眠药,能让它利大于弊。
服用安眠药前,要先知道这七点
▼
1.不把安眠药作为第一选项。
失眠后先积极调整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当宣泄精神压力,放松心情,听听轻音乐等。经过改善效果不明显,实在”难熬“时,再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助眠药物。
2.选择合适的安眠药。
失眠存在不同症状,需要在专科医生评估后使用适合自己的药物,遵医嘱服药,而不是听谁说什么药好就跟“跟风吃药”。
3.服用安眠药,禁止喝酒。
酒后服用安眠药,会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也会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
4. 不建议半夜加用安眠药。
无论是半夜醒来还是直至半夜也睡不着,都不建议使用安眠药催眠。如果夜间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出现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并且夜间加用安眠药容易导致次日出现头晕、肢体乏力等不适。
5.不随意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安眠药的剂量调整需谨慎,突然的减药或停药可能出现停药反应,如躯体不适、烦躁、反跳性失眠等。
6.注意是否存在其他睡眠障碍。
如伴有其他睡眠障碍,需谨慎使用安眠药。安眠药属于镇静催眠药,有肌肉松弛作用,若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使用安眠药,可能会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症状。
7.定期到医院就诊。
对长期服用安眠药的,需定期至医院就诊,专科医生综合评估睡眠情况、躯体情况,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方案,降低药物成瘾等药物使用风险。
治疗失眠,药物只是辅助
更重要的是”自律“
▼
熟悉的“老妈子”又来了。
“不开玩笑,治失眠,真真的要养成良好规律的睡眠卫生习惯!”
虽然知道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说。
谁让我们总是“眼进脑出”?
不如趁现在这个机会,赶紧找个笔和纸记下来,贴在床头。
➤ 按规划的时间上床睡觉,每天同一时间起床,1周7天雷打不动。
➤ 避免做白日梦白天打盹或小睡。
➤ 规律锻炼,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活动,比如“你懂的”。
➤ 避免饮酒、喝浓茶、吸烟、喝咖啡或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尤其是在下午4点以后。建议3点的下午茶就不要拖到4点了。
➤ 规律进食,睡前不大吃大喝,也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当然空腹也是不行的。
➤ 别把烦恼带到床上,不要试图“努力”入睡。
➤ 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活动或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 确保卧室环境舒适,安静且黑暗,温度适宜。
➤ 把能看到时间的东西,如手机、闹钟、手表都放得远远的,不计算自己睡了多久。
(文中提到的朱丽、严秋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