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医学科
孩子天天玩游戏,是游戏成瘾了吗?
游戏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充满刺激、美好、有趣的体验。
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闯关,获得刺激感、认可感、成就感,收获到友谊和爱,可(jie)以(ci)逃避现实的痛苦。
不说小孩,很多大人也很喜欢打游戏,所以小孩子喜欢游戏,打游戏是很正常的,游戏本身就有它的魅惑性。
如果是这样,家长们就开始紧张了:我们的小孩那么喜欢玩游戏,是不是成瘾了呀?成瘾了可怎么办呀?
别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关于游戏成瘾的那些事儿。
天天打游戏就是成瘾?
不,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习惯
▼
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习惯,而什么是成瘾。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频繁重复地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但两者却有很大区别的。
习惯是一类重复性行为,这种重复可能是无意识的。比如每天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不刷就会有一点点不舒服,但如果想控制某一天不刷牙不洗脸,就起床吃早饭,自己也能接受。
但是成瘾不一样,成瘾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就好像有一种力量推着你去做,如果不去做的话,就会出现明显的难受、不适应的感觉。不管是情感上、躯体上,还是社会功能上,都可能出现各种不适应、不舒服的感觉。
成瘾是不可控的,就好像刹车失灵,或者说是刹车偏软控制不住。
而习惯往往是一种选择,当然习惯也有好习惯,坏习惯。如果和孩子说别打游戏了,孩子就可以不玩的话,那孩子可能只是停留在习惯的层面。
所以说孩子天天打游戏不一定就是成瘾,也可能只是一种习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游戏成瘾是有“严格”标准的。
衡量游戏成瘾的4条标准
▼
游戏成瘾又称游戏障碍,在2019年的时候正式列为一种精神障碍,和其他酒精、毒品、赌博等成瘾性障碍放在一个大类,可见游戏成瘾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随便就给孩子贴上“游戏成瘾”的标签。
深圳市康宁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杨梅表示,在门诊常常会遇到许多游戏成瘾的咨询,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带着“结论”来求助的。
张洁就是其中一个。张洁结婚后才发现,自己的老公是那么地爱打游戏,几乎一回到家里就马上打开电脑,什么也不干,不玩到晚上12点还不关机睡觉。
张洁觉得自己老公肯定是游戏成瘾,所以她到门诊来求助医生。
来求助的李雪也觉得她的孩子是游戏成瘾,她说孩子天天学完习就抱着手机玩游戏,给他零花钱,都用来充网络游戏网卡,这不是成瘾还能是什么?
那么张洁的老公和李雪的孩子是真的游戏成瘾了吗?
游戏障碍有非常严格的医学上的诊断标准,最突出的是有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同时需要全部符合以下4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对游戏的控制受到损害。
比如本来说只玩两种游戏,结果玩了十种,或者本来只玩两个小时,结果玩了一个通宵,而且这种事情长期发生。
第二条标准:将玩游戏置于其他活动之上。
使玩游戏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比如孩子因为玩游戏逃学逃课,从早玩到晚,甚至因此而休学。
第三条标准:尽管已出现不良后果,但游戏行为仍持续或不断升级。
不良的后果可能包括休学、切断社交、完全不出去见人、整天蓬头垢面等等。
第四条标准: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玩游戏的行为严重到足以导致个人、家庭,还有社会功能,包括学习、教育、职业功能受到明显损害的一个状态。
符合以上4条标准后,还需要判断持续时间,通常需持续至少12个月的时间才能被诊断为游戏成瘾,如果症状严重,所需的持续时间可以缩短。
所以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就可以知道张洁的老公和李雪的孩子都不能算是游戏成瘾。
相较于游戏,工作对张洁的老公更重要,他不会为了玩游戏而不工作,而李雪的孩子也是学习完了以后才开始玩游戏。
目前来看,两者都是对游戏有着一定的习惯和过多的热情,但如果这种热情没有得到控制或引导,则有可能发展为游戏成瘾。
那么,游戏成瘾怎么防?
一听二朋三规范四动五感六称赞
▼
✎ 一听:倾听孩子的需求。
我们要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家长“罔顾”孩子的需求,只知道给孩子提要求:把作业完成,学习要好,不许玩游戏,不许出去玩。孩子很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就不好好学习,就要玩游戏。原本不爱打游戏的孩子,也可能因此沉迷游戏。
✎二朋:尝试着跟孩子交朋友。
从“朋友”的角度,帮助孩子达成他的需求,孩子的需求不一定是玩游戏,也可能是想学习成绩更好,想交更多的朋友,想要获得认可,想得到父母的爱等。
✎ 三规范:民主制定健康上网规范。
跟孩子共同协定民主的规范、规则,与孩子讨论并共同约定上网时间,帮助孩子自己找到控制网络游戏时间的方法。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以“我是大人”之姿,就可以玩游戏、刷手机,而小孩儿就只能学习、做作业。大家共同遵守规则,互相牵制,这样才会有效果。
✎ 四动:创造趣味生活、活动。
科学告诉我们,丰富环境,避免隔离/孤立、建立好的人际连接,就可能避免成瘾。
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生活,比如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看夜晚的星空、谈谈理想、到海边去玩、露营烧烤、运动爬山等。
✎ 五感:在生活中帮助孩子获得友谊感、亲密感、归属感、自尊感、成就感。
比如多陪伴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加孩子的亲密感和归属感;照顾小动物,种小盆栽,可以增加孩子的自尊感和成就感;做义工帮助别人,在得到别人认可的过程中,也会增加孩子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 六赞:生活中多称赞孩子。
加强正面教育,不是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惩罚,而应对好的行为进行增强。循序渐进地欣赏、赞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进步,这些进步可以是学习上的、健康上网方面的,或者人生其他方面的。
不以不会表达爱意之名,用话语伤害孩子。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是游戏成瘾,则需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医疗机构,帮助孩子发展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
同时,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也需要进行治疗,改变家庭环境,改善亲子关系,对帮助孩子“戒掉网瘾”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