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精神科
神兽归笼!一片“欢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忧虑?
小李(化名),14岁,今年初三,准毕业生。
“叮”的一声,以为是好友信息的小李兴冲冲地打开微信,映入眼帘的是班主任的一则通知:复学时间已定,请大家做好复课准备。
小李抱着手机一下冲出房间,兴奋地跟母亲说,终于要复课了,但不知怎么随即又像气球漏气一样慢慢蔫了下去。
在准备复学的过程中,小李突然变得非常容易烦躁,经常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发脾气,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会胡思乱想。
复学后,小李上课发呆,下课也不活跃,以前总爱跟同学畅聊南北的他,现在也都提不起那股劲儿了。
老师察觉到小李的变化,找小李细谈,慢慢引导,小李才跟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原来,小李因为境况突然的变化,心理感到不适,从而产生消极的想法。
据了解,在复学前以及刚复学的一两周时间内,由于“假期”生活与复学后的学习环境反差大,不少学生会出现心理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复学前:学生可能会有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厌学等表现。
2.复学后:学生可能会对学校因防控疫情所采取的措施(比如保持交际距离、上课戴口罩、分桌进餐等)表示出抵触和不适应。
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需要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为此,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专家,针对三类群体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给学生的小锦囊
1.从权威机构、媒体获取信息,做好防护;
2.知晓自己出现复学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可以列一个活动清单(如运动、瑜伽、听音乐、阅读等)缓解情绪压力;
3.规律作息,复学后的生活开始变得忙碌,不要忘记“忙里偷闲”,找一点时间抒发自己的压力;
4.与朋友及家人相互关心,陪伴的关系可以给自己提供很好的支持;
5.如果出现如焦虑等严重的负面情绪,影响学习生活时,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以寻求专业帮助。
二、给家长的小锦囊
1.首先管理好自身的情绪,这是采取以下措施的前提;
2.督促孩子做到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精力;
3.鼓励孩子适当运动,通过运动改善情绪;
4.做好疫情防护知识宣教,避免孩子信息过载;
5.多些陪伴,少些唠叨,尊重孩子,给孩子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
三、给老师的小锦囊
1.平衡好防控与教学的权重;
2.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接纳学生的情绪,允许学生有适应过程和转变过程;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环境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他们将会成长为乘风奔涌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