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如果早发现、并做好自我管理,是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的。深圳市康宁医院记忆门诊吴东辉主任医师对记者作了相关介绍。
1 算账精明却是轻度“痴呆”的何阿姨
67岁的何阿姨得了痴呆,让家人有点惊讶。她与女儿一家同住,一般都是和钟点工负责家里的卫生和饮食。每天早晨她准时去买菜,一日三餐做得有滋有味,家务拾掇得也是井井有条,和家人有说有笑。都说“健康的老人是个宝”,在家人和邻居看来,她不仅是个“宝”,还是个能干的“宝”。
2年前,何阿姨觉得自己记忆开始变差,有时在超市买了菜,交了钱却忘了拿菜,家人交代的事情常常丢在脑后,儿女怎么提醒也想不起来。她担心自己变得“痴呆,”但是,她买菜算账却很精明,从不会出错。所以儿女觉得她是担心过度,小题大做,怕得“痴呆”怕得有点神经质了。
直到有一次,何阿姨去银行取钱,回到家却发现,钱是从银行取出来了,但是并未拿到包里,再问,她却是怎么都想不起来取钱的过程了。此时儿女才感到,何阿姨可能真的得了“痴呆”了。
吴东辉介绍,何阿姨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也就是俗称的“痴呆早期”,好在她就诊比较及时。但是,像她和家人这样能认识到忘事也是问题、需要就医的人,实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到了很严重的痴呆程度,变得“呆呆傻傻”、或者疑神疑鬼,行为明显异常,才来就诊。
不过,随着公众对痴呆症的认识增加,目前,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前来就诊的比率也在不断增加。有些中老年人感觉记忆稍不如前就来筛查,更有些人现在并没有感觉记忆下降,但是他们也来记忆门诊筛查、做随访,便于早发现早治疗。吴东辉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变化。
2 常见表现:忘事忘词但生活自理
吴东辉介绍,轻度痴呆的常见表现,主要有以下4条:
1、记忆力差,丢三落四,反复问一个问题;
2、以前能轻松熟练完成的事情,现在做起来吃力,或者根本不会做;
3、经常忘词,或者讲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
4、理解困难,比如看到电视遥控器,知道是“遥控器”,却不会用。
“尽管有上述这些表现,但是,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却可以应付日常生活,比如他们会自己穿脱衣服、洗澡,甚至可以做简单的家务。”吴东辉说。
另外,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能具备上述的所有表现,也可能只具备一个表现。吴东辉特别强调,轻度痴呆患者对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良好的能力,一般接触并不会发现他们有异常。
比如,何阿姨年轻时是会计,算账是她的强项,所以即使认知功能开始下降,而算账仍然很“了得”。也有的人表现为言语受损,比如他知道“医生”是给人看病的,却称呼不出“医生”这个词,他知道“医院”是医生工作的地方,却无法讲出“医院”这个词。
“这些细小的变化,普通人都会认为是反应变慢了,不会加以留意。但是,实际上已经出现认知损害的苗头了,只是大家对这些外在的信号没有关注。”
3 要不要治?医生有两派观点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老年痴呆患病率也在上升。2013年北京的调查显示,北京55岁以上市民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15.7%;上海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市民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20.1%,远高于痴呆的患病率。
每年有10-15%轻度认知障碍的人会发展为痴呆;6年后,有80%的人进展为痴呆。根据吴东辉的介绍,人们对轻度认知障碍不能掉以轻心。
以前,人们认为人老了,自然会记忆差,变得糊涂也不稀奇,是“老糊涂”,所以对“记忆差”不会在意,更不会就诊。吴东辉指出,其实,很多这样的中老年人是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即使是医生,如果不是从事痴呆研究的医学专家,对此也都不以为意。但是,随着对痴呆研究的深入,治疗痴呆的手段的增加,国际医学界对轻度认知障碍开始重新认识:它其实就是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
吴东辉告诉记者,目前医生对如何管理轻度认知障碍,观点存在分歧。一部分医生比较保守,认为既然记忆、言语等认知损害不严重,暂时不吃药,定期监测记忆功能的变化,可以参加脑力和身体等锻炼。
另一部分医生则观点比较激进,他们认为,虽然痴呆的外在症状表现得不严重,但患者的大脑已发生了变化,如脑神经细胞已经开始死亡,有些神经递质开始变化,服用抗痴呆药物可以逆转、阻止或者延缓神经递质的变化,所以一旦确诊轻度认知障碍,就应该早点服用药物。
4 自我管理:发挥所长发现新兴趣
不过,无论是激进的医生或是保守的医生,他们都认为,患了轻度认知障碍的人要加强自我管理。
首先要把目前擅长的领域继续发扬,加强训练。比如何阿姨会算账,可以在购物或买菜时请她练习算账,以巩固她算账的能力;如果李叔叔爱好游泳,就可以经常去游泳,锻炼他的身体,也可以改善代谢;如果张大妈擅长画画,则可以鼓励她继续,甚至多花时间练习画画。
其次是开发新的兴趣。比如原来不会下棋,家人可以教他下些简单的棋类,这样既做了认知刺激治疗,又使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能体会到老有所为的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