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公众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沈其杰:深圳特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来源:深圳市康宁医院 时间:2018-03-30 15:06:00

W020191129544969719035.jpg

  沈其杰(中)主持召开疑难病例讨论会。

  2018年3月21日,零点20分,沈其杰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

  数个小时后,获悉他去世的消息,家住南山的乔洁(化名)坐在客厅沙发上,眼眶含泪,久久不能言语,“无法接受,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沈其杰,原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在深圳,大多数人对其很陌生,情感障碍患者却视其为“救命恩人”,凌晨3时就来排队挂他的号。在中国精神病学界,这个名字响当当。他是中国情感障碍诊疗“第一人”,深圳精神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如今,深圳市康宁医院能成为全国十大精神病专科医院之一,他厥功甚伟。

  病人凌晨3时来挂他的号

  结婚前两年,乔洁整日心情低落,不想见人,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感觉度日如年,医生诊断为抑郁症,需服药控制病情。

  1997年,乔洁病情复发,觉得“生不如死”,割腕、爬上楼顶、一声不吭失踪……她想了多种方式自杀,寻求解脱,都被家人救了回来。一名医生说,她的病只有康宁医院的沈其杰能治好。

  某日凌晨3时,乔洁和丈夫来到深圳市康宁医院,终于挂上了沈其杰的号。一进入诊室,沈其杰就笑眯眯地对她说,“没事,没事,这是个小case,你会好起来的。”没有指责,不讲大道理,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沈其杰与乔洁拉了近一个小时“家常”。从聊天中,沈其杰像剥洋葱一样,把她的病情一层一层“剥开”,分析出她患的不是抑郁症,而是抑郁很深、躁狂较浅的双相情感障碍。

  “我是国内情感障碍诊疗领域的NO.1,你就把担心放回肚子里吧。”沈其杰给乔洁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对症下药,几天后,让乔洁重获“新生”。

  在中国,说到情感障碍的诊疗研究,必提起沈其杰,他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1954年,沈其杰被分配到湖南医学院,之后数十年,执着于医术和科研。1981年,结束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合作科研,沈其杰回国,国内心境障碍误诊率非常高,很多有烦躁、失眠症状的患者,几乎都会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沈其杰提出神经衰弱是误诊的理论。1984年,他制定出我国第一份可操作性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在国内影响力巨大。

  沈其杰发现,医生对情感障碍中的双相障碍诊断识别率低,既躁狂又重度抑郁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20世纪90年代,他对双相障碍进行系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结合临床病案讨论,提高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技巧,规范治疗措施。

  乔洁说,沈其杰“吃透”了情感障碍,特别理解病人的感受。医术精湛,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沈其杰成为不少情感障碍患者的“救命恩人”。每次出门诊,家属常是凌晨3时就来排队挂号,没有挂上,他就给病人加号,常常饿着肚子加班到下午三四点。

  “医者父母心,病人来一次不容易,我能坚持就坚持。”沈其杰总是这样跟大儿子沈硕松说。病人的需要,让他一直坚持到2014年。

  “手把手”教医生

  时光回到1985年初,“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而在3公里外,深圳市康宁医院,简陋的病房,落后的设备,俨然一个“收容所”。

  彼时,沈其杰57岁,在湖南医学院已任教了30年,是国内顶尖学者和临床专家。其夫人卢少闲是广东人,家居香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长沙冬季寒湿气候对病痛是一种折磨。在妻子被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后,他也想来深圳,以方便照顾爱人。第一次考察康宁医院,在病房走了一圈,沈其杰直摇头,很失望。

  1986年1月,作为卫生系统引进的第一位教授,沈其杰担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对于这位老龄院长的到来,医院员工并没有寄予厚望。不过,员工很快就发现,这位专家型的老院长,老当益壮,富有开拓精神,有的人甚至被他一个个举动“吓到”。

  上任后,沈其杰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结果非常不理想。于是,按照大学教学医院的方式,沈其杰狠抓临床、教学和科研。他把医院比作一只大鹏鸟,临床相当鸟的身体,科研和教学是两个翅膀,只有科研和教学提高了,临床才能提高,医院才能“飞”起来。他成立了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添置了仪器设备,鼓励医生做科研项目,取得不少科研成果。

  有31年教龄的沈其杰是一位诲人不倦,却又非常严苛的老师。他经常组织业务学习,规定主任医师必须承担讲课的义务,但拒绝灌输式讲课,以免培养懒汉,而是启发式的,把问题要点讲出来,让主治医师自己去看书。规范了医疗常规,建立起三级查房制度。他认为一级培养一级很重要,上级医生帮助下级医生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既可保证医疗质量,还可发挥带教的作用。

  “沈教授‘手把手‘地教医生,在业务学习和查房时,还会经常提问,若医生错了,他会毫不留情面批评,把一些科室主任也搞得很‘狼狈’,吓得腿抖。”已经退休的康宁医院精神康复科主任高欢说。

  “只要你肯学,就一定能提高业务水平。”沈其杰经常这样说。他严苛的教学,悉心的指导,医务人员也有了强烈的钻研劲头,整个医院弥漫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医生的业务水平快速提升,那些曾被沈其杰“训”过的医生更是对他感激不尽。现在康宁医院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日”、三级查房制度就是他留下的。

  不拘一格选人才

  “要干一番事业,人的因素最为关键。”沈其杰爱才,考察时,看到医院的条件不利于青年医生的成长,回到长沙,他帮高欢争取到一个到湖南医学院附二院进修的指标。高欢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沈其杰帮忙修改了4遍,“从他身上,我学了很多技能。”高欢非常自豪地说。

  沈其杰特别关注中青年医生的成长,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送有为青年到国内外学习深造,举办各种学习班,与国内外知名专家一起授课。每当有国内专家经过深圳出国,沈其杰就“雁过拔毛”,让专家一定在深圳做一场讲座。深圳毗邻香港的优势也被他充分利用,到香港开会或者讲学的国外专家,也被他邀请“顺道”来深圳讲学。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在内,国内外很多“大腕”都被他请来过,这样的学术高度,使深圳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受益匪浅。

  更为重要的是,沈其杰不拘一格,引进了大批人才。

  他去北大医学院,察看医生写的病历,从中物色目标,找对方谈话,讲述深圳精神卫生事业可能的发展前景。成都、长沙、上海、南京,国内知名院校他都去,因为他到处挖人,各地的医院对他又爱又恨,很是“防范”。为了把具有潜质的青年学者挖来深圳,他多次亲身劝说。他引进的人才,大多数成为康宁医院和深圳精神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

  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就是他挖掘的一块“宝”。1994年,刘铁榜从日本学成回国。一年后,32岁的刘铁榜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是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室副主任,还是“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沈其杰求贤若渴,给他写了一封长信,邀请他来深圳。刘铁榜回信表示,要报效原单位的栽培。没想到,他又去了第二封信,先邀请刘铁榜到康宁医院来讲课,就这样一步一个“圈套”,最后把刘铁榜“套”住了。

  “我在讲课,他同时对我进行面试。”当年沈其杰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令刘铁榜非常感动。加上个人目标与原来医院目标不一致,他最终接受沈其杰的邀请。

  2017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精神医学专科声誉榜方面,康宁医院连续8年进入全国十强。“医院在国内有这种地位,与沈其杰教授分不开。”刘铁榜肯定地说。

  担任院长职务6年时间,沈其杰一心抓学术、抓学科建设、抓人才引进、抓规范管理,并按照教学医院的方式培养年轻医生,显示出浓郁的“学究”气质,也为中国医院的学院式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正是这种“学究”气与事业心,让特区精神卫生事业迅速地脱胎换骨,从最初收容性质的医疗机构,上升到集“医教研”于一体,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神病专科医院。这种医院管理上的创举,科教研水平的“大跃进”,在地方专科医院中不多见,这是沈其杰对深圳最大的贡献。

  如今,刘铁榜的书柜上,仍保存着一封封沈其杰手写的书信,每年至少一封,里面有他对医院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各种建议,这些书信是刘铁榜最珍贵的收藏,也是深圳精神卫生事业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向雨航 别毕卉 深卫信)

  ■人物档案

  沈其杰: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1928年生,籍贯吉林省辽源市人,曾任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从医近60余年,在深圳工作28年,一直坚持精神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在心境障碍临床和科研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誉为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第一人”,他也是深圳精神卫生事业的奠基人,深圳市康宁医院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灵魂式人物。他主持的心境障碍学术研究获1999年及2000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荣获中国精神科医学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1986年被第2版《世界生物科学名人录》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