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公众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沉痛悼念沈其杰教授

来源:深圳市康宁医院 时间:2018-03-21 15:09:00

W020191129547091156899.jpg

  沈其杰教授遗像

  我国著名精神医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深圳市康宁医院原院长、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原所长沈其杰教授于2018年3月21日零时20分在深圳病逝,享年90岁。沈其杰教授是中国精神医学情感障碍研究的先驱、深圳特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对深圳市康宁医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教授的仙逝,让我们非常悲恸!沈教授,您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为表达哀思,经协商定于2018年3月31日(星期六)上午9时30分至10时30分,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大道沙湾段深圳市殡仪馆1号厅举行追思告别仪式。特此讣告。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深圳市康宁医院

  2018年3月21日

  沈其杰教授治丧相关事宜

  如单位和个人需致唁电、唁函、敬献花圈,请联系我们。

  统筹协调请联系:

  雷 英 13602656037

  市内单位或个人请联系:

  陈 静 13823500363

  刘雪琴 13603013823

  市外单位或个人请联系:

  曹长安 13922811922

  毕建强 15013833190

  传 真:0755-25533524

  电子邮箱:113491805@qq.com

  沈其杰教授生平简介

  沈其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被誉为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的“第一人”,他也是深圳精神卫生事业的奠基人、深圳市康宁医院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灵魂式人物。

  沈其杰,男,1928年8月生,吉林辽源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1954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1954年至1958年任湖南医学院附一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医师,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助教。1958年至1972年历任湖南医学院附二院(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并任湖南医学院讲师。1972年至1985年任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副主任、主任。1972年至1985年任湖南医学院附二院精神科副主任、主任。1980年晋升为湖南医学院副教授。1981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从事合作科研。1986年晋升为湖南医学院教授。1986年至1992年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1986年至1996年任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1996年退休后一直担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顾问。

  沈其杰教授是中国精神医学情感障碍研究的先驱者,是深圳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也是深圳特区成立后卫生系统引进的第一位医学教授。沈其杰教授从医六十余载,治病救人、教书育人,始终坚持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主编、撰写10余部专著、教科书、百科全书、辞典及大型参考书。曾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中华精神科杂志》等杂志副主编,以及国内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编委。曾任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深圳市医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心理学会会长。

  沈其杰教授在中国情感障碍诊疗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1984年主持制订我国第一份可操作性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在国内影响力巨大;主持的心境障碍学术研究曾获199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及2000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被第2版《世界生物科学名人录》收录。2006年荣获中国精神科医学领域最高奖项-首届“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2010年当选深圳改革开放30年30位优秀(创业)人物。2015年荣获博鳌·第三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品牌榜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特别功勋奖。

  中国情感障碍领域的引领者

  在中国情感障碍的诊疗研究领域,沈其杰教授闻名遐迩,他在心境障碍临床和科研方面造诣颇深,是中国情感障碍诊疗的开创者。从医六十余年,一直坚持精神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情感障碍诊疗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情感障碍诊治“第一人”。

  1981年沈其杰教授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从事合作科研时,了解到美国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思维已经扭转了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间的误诊,而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概念仍处于以单纯症状学特点作为诊断依据的束缚之中。回国后,他提出制订中国情感障碍诊断概念及诊断标准的工作计划,于1984年制订出我国第一份可操作性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在国内影响力巨大。通过对情感障碍误诊原因的临床总结并发表论文,为纠正国内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间诊断概念的混淆提供了客观依据,并对改善我国情感障碍诊断工作提出了系统建议。自80年代初开始,他与国内外专家一起,在全国各地为精神科医生及综合医院医生讲授抑郁症有关知识达50~60次,力图改变更多见于综合医院临床中抑郁症识别率及正规治疗率低的状态。

  沈其杰教授不管是在湖南还是在深圳,对情感障碍诊疗研究始终不渝。来深圳后他发现,医生对情感障碍中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的双相障碍的识别诊断率低,尤其是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随着抗抑郁剂的发展及推广,造成错误治疗而出现诱发躁狂或转为快速循环发作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于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双相障碍,领导研究小组对双相障碍进行系统前瞻性临床研究,并于2000年开始在各地进行相关学术讲座,结合临床病案讨论提高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技巧及掌握正规治疗措施。他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多问,甚至主动向患者的家人询问,以免漏诊或误诊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2004年他开设情感障碍等专病门诊,开展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筛查及遗传咨询服务,使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成为国内少数开展精神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基地之一。

  在沈其杰教授的直接带动下,深圳情感障碍研究一直在国内领先。他主编的《双相情感障碍》一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特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1986年的深圳百废待兴,深圳市康宁医院刚刚筹建完毕,作为特区第一家精神卫生机构,一切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57岁的沈其杰教授,壮心不已,到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后,开始了医院、研究所的正规化建设,引入学院式管理,引进大批学科人才,抓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开展业务培训、学科建设,奠定了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的基础。他凭着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满腔热忱,干事创业的豪迈激情,在当时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制定了深圳市康宁医院建设及组建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计划,实行院所联合,使之成为深圳市集医疗、科研及临床教学于一体的学术性机构。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精神卫生事业,被誉为特区精神病医学奠基人。

  沈其杰教授身为国家的顶尖学者,清楚地意识到,来深圳就是要从头干起,他的雄心是:5年后,深圳精神卫生事业无论在医疗、教学还是科研上都能在广东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0年后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他意志坚定,大力建设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因为有了科研才能积极参与对外学术交流,倘若只是单纯地看病,医院就没有更多发展的余地。在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他添置了仪器设备,做了很多项目,取得不少科研成果。

  在任期间,沈教授经常组织业务学习,规定主任医师必须承担讲课的义务,但拒绝灌输式,以免培养懒汉,而应该是启发式的,把问题要点讲出来,让主治医师自己去看书。医务人员也有强烈的钻研劲头,整个医院弥漫着浓郁的学术氛围,现在深圳市康宁医院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日”就是沿用他当时的制度。

  他注重学术交流,每有国内专家经过深圳出国,他就“雁过拔毛”,让专家一定在深圳做一场讲座。深圳毗邻香港的优势也被他充分利用,到香港开会或者讲学的国外专家也被他邀请“顺道”来深圳讲学。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在内的国内外很多“大腕”都被他请来过,这样的学术高度使深圳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受益匪浅。

  他规范了医疗常规,建立起三级查房制度,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要查主治医师的房,主治医师要查住院医生的房。他认为一级培养一级很重要,上级医生帮助下级医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既可保证医疗质量,还可发挥带教的作用。这个制度康宁医院执行至今。

  他还非常重视抓学科建设。比如儿童心理学科一直是国内很少关注的弱项,他敏锐地关注到儿童独特的心理发展需求,使深圳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

  沈教授一心抓学术、抓学科建设、抓人才引进、抓规范管理,并按照大学的方式培养年轻医生,显示出浓郁的“学究”气质,也为中国医院的学院式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正是这种“学究”气与事业心,让特区精神卫生事业迅速地脱胎换骨,深圳市康宁医院从最初收容性质的卫生院水平的医疗机构,提高到集医教研于一体、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神病专科医院。这种医院管理上的创举,在地方专科医院中是不多见的,这也是沈其杰教授对深圳最大的贡献。

  严谨儒雅又独具魅力的医者

  沈其杰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卫生系统引进的第一位教授,他工作作风严谨,极其重视对年轻医生的业务指导、言传身教,其言行激励着后学。他要求学生、年轻医生,力戒浮躁,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在35-40岁期间做出成绩。

  对于他的“严”医院里人所共知,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有一次查房时,住院医生和病区主任对他的问题都说不知道,他当即语气严厉:“你们全给我下去好好学习!”大庭广众之下,病区主任觉得很没面子,但沈其杰教授认为不能当好好先生,主任有培养年轻医师的义务,再说这是应知道的专科知识,否则如何为病人做出正确诊疗?他这种严厉其实是一种爱,是对事业挚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他这种严厉是恨铁不成钢的关心,是期望年轻人事业有成的真情表达;他这种严厉是一种使命,是对托付身心健康的患者负责的高度事业心。正是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医院很多年轻医生成长为学科骨干,一部分人已在国内小有名气。迄今深圳市康宁医院的学术力量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本专业学科中仍处于前列。

  他工作起来既严谨又细致,尽量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爱。面对前来就医的患者及家属,他凡事都从患者的角度考虑,把利益留给患者,把困难留给自己。在门诊,对患者及家属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其详细讲解病情、分析病因,从不三言两语就打发了事,即使是过了下班时间,也要负责地看完患者;在病房,不管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病情轻重,查房时都仔细询问,掌握患者治疗效果。他工作中兢兢业业,对患者满腔热忱,赢得无数患者的尊敬和爱戴。一位患老年躁狂、抑郁症多方治疗效果不好的外省患者给他写来感谢信:“是沈教授的治疗使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是沈教授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沈其杰教授虽然位居院长,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帮助病人解除痛苦的普通医者,一直坚持看门诊、查房,即使是退休后二十几年,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大家都称他为“康宁医院的学术之魂”。他对临床、对学术的尊重,也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重。

  沈教授非常善于读书,为了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不管是家里还是办公室,案头经常放着的是中、英文书刊,他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落伍”的人,并形成了“雷打不动”的天天读书习惯。他常说不读书就要落后,不学习就要僵化;他读得最多的是英文书,如国外临床精神病学、精神病学(英国)等英美专业书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不论何时总能见到他认真研读的身影,即使是在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读书对于沈教授来说仍是一天当中不可省略的环节。借书、买书、读书,书成了他不离不弃的朋友,在他家和办公室,大大的书柜日显拥挤。

  熟悉沈老的人都知道,他永远风度翩翩、仪态端庄、心态平和,生活中更是儒雅、洒脱,充满情调与魅力。工作之余,他的最大乐趣就是听音乐,尤爱柴可夫斯基、李斯特。每逢三五好友相聚,学生、年轻医生拜访,沈教授的家里必是既温馨又浪漫:古典音乐、国内经典民歌或国外乡间音乐,飘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大家随意地聊天,喝着沈教授为大家现磨的咖啡,间或翩翩起舞,轻松自在。

  即便沈教授进入耄耋之年之后,仍精神饱满地活跃在我国精神医学事业的舞台上,关注深圳市康宁医院、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发展。沈教授为推动我国情感障碍的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而不遗余力,为国内精神病学的发展而孜孜不倦,以极大的热忱奉献着他的全部力量,他执着追求事业的赤子之心永远感染与激励着后来者。

  沈其杰教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