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就医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深圳市康宁医院焦虑障碍科周云飞:做有温度的心灵修复师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时间:2025-09-15 09:29:28

  33年前,周云飞怀着对医学的向往之心踏进了精神医学的大门;33年来,周云飞博士从一名医生成长为深圳市康宁医院焦虑障碍科主任、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学科带头人,他坚守在临床一线,做有温度的心灵的“修复师”,陪着一名又一名的患者慢慢走出来,为TA点亮前行的灯。

  一份热爱的职业

  80年代末,怀着对医学的热爱,周云飞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当时,他对精神医学这一领域还知之甚少。“初入这个领域,一本专业书翻来覆去地读上四五遍是常事,总觉得学不够。”周云飞回忆起大学时光时说道。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精神医学很感兴趣,我又考了原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湘雅名医’赵靖平教授。”周云飞说。1999年7月研究生毕业,他南下深圳,分配到深圳市康宁医院工作。谈及当初的选择,他坦言,他渴望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获得职业发展,同时他对心理学兴趣浓厚,希望将精神医学与心理学更紧密地结合,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来深圳工作后,在康宁医院的门诊一线,周云飞迎来了一次深刻的职业觉醒。他发现,前来求助的患者中,饱受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心理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这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精神医学诊疗模式,已不足以完全回应时代的呼唤。心理学,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打开患者心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关键钥匙。

  “我的专业方向,也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周云飞说。正是这份源于临床的洞察,让他坚定了将临床心理学作为自己未来研究主攻方向的决心。为此,他再次走进母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师从国家级教学名师张亚林教授。

  “读了博士之后,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周云飞表示,这次深造不仅是知识的叠加,更是思维模式的革新。他感到自己手中有了更强大的武器,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去理解患者,从而真正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从0到1的“开科主任”

  持续地学习和专业提升,周云飞也逐渐成长起来。医院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将临床心理科更细化地分为抑郁障碍科、焦虑障碍科、睡眠障碍科、心身诊疗科。周云飞也先后被任命为睡眠障碍科主任、临床心理科主任、焦虑障碍科主任、心身医学科主任,为多个科室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次的开科,都是从0到1的过程。”周云飞坦言,那感觉就像面对一张白纸,既要构思蓝图,又要亲手画出每一笔。这既是全新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4年,周云飞任睡眠障碍科主任。当时科室没有人会睡眠监测技术,他为不负医院重托,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就是学习,啃专业、啃技术,看了很多国内外文献,终于把一系列睡眠监测技术带回科室。”周云飞说。

  2018年医院筹建焦虑障碍科,周云飞又被任命为焦虑障碍科主任。创科之初,团队不大,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我们科室氛围特别好,团队成员既专业能干又吃苦耐劳。医生与护理团队配合无间,整个科室像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齿轮。”周云飞自豪地说,“另外,科室要求每位医生都必须掌握团体治疗技术,治疗不再是医生与患者的一对一,而是一群有相似困扰的人的抱团取暖。”

  科室的心理治疗以团体治疗为核心,这种模式尤其适合需求量大的临床场景——针对不同病症需求,患者可选择焦虑团体、抑郁认知团体或失眠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等。有相似需求的患者组成同质小组后,通过认知重构、行为训练等专业干预,不仅能学习实用的心理调整技巧,还能在团体互动中通过行为模仿与人际支持,共同探讨解决核心问题,从而改善自身行为模式。科室每周还会针对患者病情大查房和病例讨论研讨用药方案,通过整合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实现最小有效剂量精准用药。

  随着病人需求增多,焦虑障碍科目前已从一个病区扩展到三个,团队也从19人增加到48人。为了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今年科室还新开设了强迫症、社交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三个专病门诊。“我们对这三个专病的诊疗效果很有信心!”周云飞的语气坚定而从容。这份信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他对团队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源于他们用无数个日夜的临床实践,打磨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在这里,医学不再是冰冷的科学与数据,而是充满温度地陪伴与成长。周云飞和他的团队用专业搭建平台,用真诚汇聚力量,让每一位走进科室的患者,都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的温暖,从而获得直面内心、重塑自我的勇气。

  用专业与温暖守护患者

  “我有5年没有听到声音了,我还以为我以后都只能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在焦虑障碍科病房,23岁“失聪”女生小蓝(化名)跟周云飞说道,“谢谢你,让我重新听见,我好像听见了花开的声音。”5年前,小蓝突然丧失听力,辗转多地求医,均被告知无法医治,最终只能进入聋哑学校学习,接受了自己“聋了”的命运。然而,当小蓝被家人带到深圳市康宁医院焦虑障碍科,周云飞医生在为她进行系统检查、细致问诊,并深入了解其家庭环境后,一个截然不同的诊断浮出水面。小蓝的听力器官完好无损,她的“失聪”,是内心为了逃避父母那无休止的争吵而启动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周云飞最终确诊,小蓝患的是“分离转换性障碍”——身体用“失聪”这种方式,满足了她“不想再听见”的潜意识愿望。

  “任何症状,都是潜意识的一种满足。”周云飞感叹道。遗憾的是,由于延误了五年,病情症状已经慢性化,耽误了疗效最佳干预期。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周云飞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决定在国内开创性地采用一种组合疗法:将Gsleep电子脉冲治疗与言语暗示心理治疗相结合。同时,治疗的核心在于进行认知重塑,必须让小蓝自己明白:“虽然听不见带来了暂时的安宁,但失去听力的坏处更多。”

  经过几天的系统性治疗,周一查房时,周云飞和团队走进病房,小蓝开心地说:“可以听见了!就是有点不适应,听得太清楚了,都感觉你们有点‘吵’了。”这一刻,周云飞和同事们由衷的为小蓝感到高兴,也很有成就感。

  自2018年科室创立以来,周云飞带领团队已累计帮助数千名患者走出心理困境。在他们看来,医学是回归“人”本身。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果不能与患者建立真诚的连接,也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小蓝的“失聪”与“复聪”,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身体的症状是心灵的呐喊,而治愈的开始,是听见这声呐喊。正如周云飞所说,我们要看见人、理解人、相信人。

  让更多的人懂一点心理学

  在门诊中,周云飞常遇到被焦虑和抑郁困扰的孩子。多数孩子对学习成绩过度看重,即使患病也不愿成绩下滑。

  父母对成绩的关注,学校的学业压力,共同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不断加重着他们本已脆弱的心理负荷。这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代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价值排序与深层矛盾:学业成就已被置于身心健康之上,似乎成为他们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尺。

  “我始终告诉他们,身心健康是首要的,学习、工作都是次要的目标。”周云飞说。

  有一位初中生让他印象深刻:小玲(化名)原本成绩优异,但进入重点班后成绩逐渐下滑,开始出现自伤行为。“伤害自己不痛吗?痛的,但他们因为心里太痛苦了,所以想通过身体上的痛去转移心里的痛。”周云飞说。为此,周云飞为她制定了综合干预方案:一方面通过药物治疗帮助稳定情绪,另一方面鼓励她参加抑郁团体治疗以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学会和自己的坏情绪相处。同时组织家庭团体治疗,引导父母认识到孩子问题的核心,在团体中,父母才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女儿的痛苦,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改变。在多方配合下,小玲逐步走出心理困境,成功重返校园。但没过多久,小玲的状况再次出现反复。家长告诉周云飞,他们已尽量不给孩子压力,但学校老师仍会施加学习压力。周云飞了解情况后,建议父母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得知情况后也调整了教育方式。此后,小玲的状态持续好转,成绩也稳步提升。“当压力减轻时,精神状态自然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周云飞解释道,“所以,营造家庭、学校协同的支持性环境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周云飞还主动为小玲父母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理解并接纳孩子。

  除了精湛医术和耐心,周云飞还有满腔的爱心,积极投身公益。他深知,心理健康的防线,远不止于医院的病房。因此,他带领团队频繁深入社区,将义诊和科普的课堂搬到群众身边,致力于拆解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误解与偏见。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情绪的第一责任人。”

  在周云飞看来,疗愈的起点,并非始于复杂的治疗方案,而是始于个体接纳自己、主动求助的勇气。“当市民开始懂得调节情绪、接纳自己、并寻找适合的专业支持时,他就已经走在了‘疗愈’的路上。”他温和地提醒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寻求专业帮助,是智慧而非软弱。

  所以,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被情绪的乌云笼罩,请记住周云飞医生的话:疗愈,从接纳自己开始。你不必独自背负所有,承认需要帮助,并勇敢地伸出手,这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第一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愿意倾听,总有人专业地等待,陪你一起,等到云开雾散,阳光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