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的偷窃不同,病理性偷窃并非为了满足自己的财物需要,而是一种冲动行为,患者往往会将偷来的物品丢弃、送人或者收藏。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心理科医师寇聪告诉记者,病理性偷窃虽然生活中很少听说到,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罕见病。
1总是偷别人东西的小孩
11岁的小女孩茜茜漂亮可爱,讨人喜欢。按理说,每个父母都会为拥有这么一位可爱的“小公主”而感到骄傲,但几年来,她的一个行为习惯却成为家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原来从7岁起,茜茜就开始经常偷家人的钱,去买零食、文具和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刚开始父母以为是平时过于限制孩子买东西,于是批评教育,告诫她想买什么可以跟父母提出来,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父母都会尽量满足,但绝对不能偷钱。茜茜每次也都保证得很好,而且态度端正。但过不了多久,父母又发现茜茜偷家里的钱。
父母慢慢沉不住气了,开始打骂茜茜,有时甚至打得茜茜跪地求饶、写保证书,但是,这样也仍然阻止不了茜茜偷钱。于是父母把家里的钱严格管起来,然而同一屋檐下,难免有疏忽,只要父母稍有大意,茜茜就继续偷钱,有时候一次就偷几百块,自己一下子花不完,担心剩下的钱被父母发现,就请同学吃零食,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自己大方。
面对父母的打骂,茜茜逐渐开始撒谎。每次父母发现家里少了钱质问她,她都不承认,而且谎撒得“脸不红心不跳”,非得父母打骂以后才承认。有几次到奶奶家玩,茜茜也会趁人不注意偷奶奶的钱,为此父母不敢带茜茜到亲戚家串门,怕她的坏毛病被亲戚知道了,大人会“抬不起头”。
近一年来,情况恶化了,茜茜发展到在学校偷同学的钱和铅笔,用偷到的钱请同学吃零食,把偷来的铅笔藏起来。同学发现后告诉老师,老师与茜茜父母的沟通后,认为茜茜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让茜茜看心理医生。
但父母犹豫不决,认为女儿看心理医生对名声不好,又怕到了精神病院对茜茜心理有很大影响。又拖了一段时间,茜茜在家和学校偷东西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父母拿茜茜一点办法也没有。想到女儿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一辈子可就完了”,才终于下定决心带茜茜去专科医院。结果,茜茜被诊断为患有“病理性偷窃”。
2病理性偷窃并非罕见疾病
寇聪介绍,病理性偷窃,又称“偷窃癖”或“偷窃狂”,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这一障碍的特征为:反复的、无法克制的偷窃行为,然而这并不是为了本人使用或获取钱财,相反,患者往往会将这些物品丢弃、送人或者收藏。另外,偷窃前无预谋,均由行窃前的冲动所致,而且是单独作案,这也与一般的偷窃并不相同。
“病理性偷窃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并不是罕见病。有时新闻会有这方面的报道,或者在商场、超市工作过的人也会有此经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家庭条件并不差、有的甚至还很有钱,但是却经常到商场或者超市偷东西,所偷的东西也不值钱,屡被抓、但又屡犯,其实这种人就是患有典型的病理性偷窃。”寇聪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患病率,但通常女性多于男性。
3病因可能是一种精神病理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病理性偷窃?寇聪告诉记者,目前该病病因不明,过去以为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但后来越来越倾向是一种精神病理问题。
临床发现,患有该病的人,会描述自己在偷窃过程中以及刚刚偷窃后,有一种满足感,他们也明白这样做不对,然而却无法控制自己,否则就会难受、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学习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因而, 他们每次都不能压制自己的冲动,于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而且毫不考虑后果。
“总体而言,国内外对该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寇聪解释,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病的患病率远低于其他精神疾病;另一方面,一提起偷窃,人们都认为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不良行为,所以即便患有该病的人也羞于来就医,造成到医院就诊的人就更少了。对于医生而言,遇到这样的病人少,自然研究得也少。
4孩子对自己的偷窃行为解释不清
“不过,也许是因为相比起成年人,如果小孩患有病理性偷窃,家长会特别着急,加上深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更加重视,近年来,精神科儿少门诊接触到的患有病理性偷窃的青少年儿童有增多趋势,其中女孩多于男孩。”寇聪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中,有些孩子“什么都好,但就是要偷钱,否则真算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因此,这让家长非常不能理解,比如有的孩子住校,偷同学的旧鞋,收集一堆藏到床底下,被同学斥为“变态”。
寇聪在与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及青少年患有病理性偷窃的,有一些与成年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孩子通常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描述自己如果不偷东西就会难受、坐立不安,而是称“我也不知道”,或者解释“我喜欢的玩具妈妈不给我买,所以拿钱买我喜欢的玩具”,或者“同学不跟我玩,我拿钱请同学吃零食后,同学就会跟我玩”。但是不难看出,这些解释都很牵强。有些家长会极力告诉医生:“我们根本就没有限制她买玩具,给她买了玩具她还是要偷钱。”有些孩子一次性偷钱偷多了,怕没花完的钱被父母发现,于是会尽快把钱花完,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或者请很多同学吃零食。
他提醒家长:“如果孩子时常有偷窃行为,并且偷来的钱和东西花得或用得又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加之孩子对自己的偷窃行为解释不清、或者解释得很牵强,就要高度怀疑是病理性偷窃,应当尽早到医院就诊及治疗。”
5病理性偷窃多合并抑郁症强迫症
寇聪告诉记者,病理性偷窃在治疗方面,过去主要强调心理治疗、厌恶疗法、注意力以及兴趣转移等。但国外不少文献报道指出,很多病理性偷窃患者同时会合并有抑郁症、强迫症,使用抗抑郁药控制住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强迫症状后,其偷窃行为会相应地减少、或者缓解。
因此,有国外的专家认为,病理性偷窃可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可能是其他精神疾病的变异,比如可能属于强迫症谱系障碍。
寇聪也说,儿少门诊在临床中发现,患病理性偷窃的孩子中,有很大比例合并有多动症,在使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改善了多动症状后,其偷窃行为也得到很好的控制。他认为,多动症和病理性偷窃这两个疾病存在怎样的关系,还需要医学界更多地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