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就医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康宁人文丨以画解心结,用色作暖筑晴空

来源:深圳市康宁医院 时间:2025-10-25 14:59:52

  走进儿少精神科住院部的走廊,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医院惯常的洁白墙壁与消毒水气息,而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壁画——几个活泼的卡通人物正对着来往的人微笑。这不是专业画家的作品,而是一群特别的小画家们集体创作的成果:他们是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孩子。这幅墙画,成了整个住院部最亮眼的风景,也悄悄诉说着这里与众不同的治疗理念——在专业医疗之外,这里更是一个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心声、重拾勇气的温暖港湾。

  儿少精神科,专业与关怀在这里自然交融。每日清晨的巡诊中,医生会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交流,关注着孩子们的用药反应与情绪变化;治疗师则依据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细致规划个体或团体心理治疗;护士则以24小时的持续守护,陪伴孩子们度过每一个日夜。

  病房中的每一处细节的考量,都在默默守护着孩子们的身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可以安心停靠、自由呼吸的疗愈空间。

  而艺术治疗,正是这片空间里最温柔的桥梁。孩子们在艺术治疗中用画笔讲述那些藏在心底、难以用语言说尽的心里话。小雨(化名)刚来时总是低着头,像只受惊的小兽,几乎不与人对视。经过数周的沙盘游戏观察,治疗师注意到他从最初的沉默观望,到尝试触碰沙具,直到有一天他在沙盘中央轻轻摆下一张孤零零的小凳子——通过沙具的象征意义,治疗师逐步理解到,这既是他对“安全角落”的渴望,也折射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恐惧。

  像小雨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艺术成了他们无声的语言,让积压的情绪有了流淌的出口,也成了医护人员走进他们内心花园的小径。那些挂在墙上的画作,每一幅都是孩子们敞开内心世界的故事。

  这面渐渐被色彩填满的“创作墙”,更是孩子们重新学习与世界连接的小小舞台。住院的日子里,孩子们的心常常像被一层薄雾笼罩,既孤独又渴望连接。集体创作时,他们学着把画笔递给身边的伙伴,认真听着彼此的想法,一起让空白的画布长出故事。十岁的小美曾因严重的社交恐惧入院,第一次参加集体绘画时,她只敢在画布角落悄悄画一朵蜷缩的小花。但随着一次次参与,她开始笑着接过邻床小伙伴递来的蓝色蜡笔,为她的小花添上了一片带着云絮的蓝天。这些细碎的、闪闪发光的社交瞬间,正是孩子们在心里悄悄埋下的、重建人际信任的小小脚印。

  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作背后,都藏着家庭重新靠近的温暖轨迹。在家属探视日当天,总能看到父母们在孩子的画作前静静伫立,眼神里有惊讶,有高兴,更有重新认识孩子的温柔。这些画作成了亲子间的秘密信件,让父母透过颜料与线条,触碰到孩子心底那个被阴霾暂时藏起来,却依旧闪闪发光的小世界。医院还专门为家长们开设了“家属工作坊”,陪着他们从孩子的创作里读懂情绪的密码,学着用更柔软的方式拥抱孩子的脆弱。

  儿少精神科住院部的墙上,新的色彩还在慢慢生长。刚来到这里的孩子会轻轻摸着墙面,眼神里带着好奇与一丝胆怯;而出院的孩子,总会踮着脚尖,在自己的画前轻轻说再见。这些色彩和线条,像一本本摊开的日记,记录着每一个小患者从心底的小雨点走向晴空的旅程,也见证着医护团队用专业与爱,编织出一个又一个“让心灵回家”的奇迹。

  在这里,治疗从来不只是消除病症,更是陪伴每一颗小小的心灵,重新看见自己本来的光芒与可爱。当阳光透过窗户,在这面五彩斑斓的墙上洒下斑驳光影时,整个空间都浸在希望里——就像一位出院孩子在留言簿上写的:“我曾在这里画下藏在心里的乌云,却带着一整个彩虹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