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享受拆开盲盒之前心跳加速,那种刺激的感觉,如果拆出自己想要的,那简直要快乐到爆!”
“开始工作不久,就买了一个‘拒绝蕉绿’的摆件放在桌上,仿佛每看它一眼,内心的焦虑就会减少一些。”
“床上摆满了各种样式的抱枕,每晚睡觉的时候,真的很有安全感!”
从限定盲盒、偶像“谷子”到“拒绝蕉绿”摆件、“放青松”盆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正悄然成为现在年轻人的“精神刚需”。
它们不再仅仅是商品,更像是情绪的容器、心灵的安慰剂、焦虑的解压阀。
我们心甘情愿为这份瞬间的“情绪价值”买单。
情绪消费的火爆,映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情感满足的需求。
当我们为“感觉良好”付费时,究竟买到的是什么?
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些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为情绪买单,是否会造成新的情绪问题?
怎样建立更健康、更长效的情绪管理方式,让内心真正强大起来?
8月28日19点,2025年第五期《健康用“心”说》节目将邀请深圳市康宁医院抑郁障碍科一区李欣螢心理治疗师做客直播间,从心理学角度聊聊“情绪消费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分享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情绪。

“低成本”的情绪调节法
(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巡讲课件)
1.认知重评
通过重新构建对事件的理解和评价,改变情绪体验。具体步骤包括:
l 识别触发情绪的情境或事件;
l 识别带来不良情绪的负性或不合理思维;
l 挑战反驳这些负性或不合理思维;
l 寻找替代性的正向思维,即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释该事件,寻找更积极或中性的解释;
l 练习这种正向思维,直到它成为自然反应。
举个具体例子:准备小组讨论(触发事件)时感觉到焦虑,万一自己表述不好就会被认为是无能(负性思维),但其实一次发言表现不代表整体能力(挑战反驳),其他组员更在意分享的内容而非完美的表达(正向思维)。
2.放松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和渐进性肌肉放松,可以帮助减轻身体的紧张和压力,从而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帮助我们达到更平静的状态。
以深呼吸为例,紧张时我们可以慢慢吸气,数到四,然后慢慢呼气,数到六,重复这个过程几次,直到感到放松。
3.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同事或专业人士交流情绪问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实际的帮助和新的视角。参与社交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这种支持网络,有助于更有效地调节情绪。
4.问题解决
面对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例如因为工作量过大而感到压力,可以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如请求帮助、重新安排任务优先级或与上司讨论工作量等,采用其中最优的解决方案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