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就医 > 就医服务 > 健康科普

重阳节,送给父母的三份礼物

来源:深圳市康宁医院 时间:2025-10-27 15:02:24

  登高望远,茱萸香囊,又见重阳。

  我们习惯在这一天,将关怀打包成红包、保健品或新衣,用物质的丰盈来表达难以言说的爱。这些馈赠固然可贵,但总让人觉得,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直到那天,我看见母亲将我们随口夸赞的腌黄瓜,郑重地装进一个个玻璃瓶,贴上标签,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她眼中闪烁的光,比收到我们转账时亮得多。我忽然明白——父母最深的渴望,不是被赡养,而是被需要。

  《诗经》里那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写尽了养育的辛劳。而当我们长大,那句“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当代社会已难践行。我们成了他们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而他们,却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默默品尝着“无用”的苦涩。

  诗人穆旦曾写下:“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何尝不是许多父母的心声?当他们从社会舞台退居家庭一隅,那种“被需要”的价值感骤然抽离,才是最深重的孤独。

  这个重阳,不妨送一份不一样的礼物——一份让他们重新感到“被需要”的体验。

  第一份礼物:一份正式的“聘任书”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眼中的百科全书。而今,我们却常常用“您不懂”将他们拒之门外。何不制作一份精美的“家庭聘任书”,正式聘请他们为:

  “家史编纂办公室”首席顾问——认真记录他们讲述的家族故事,那些我们不曾经历的岁月,是家族最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传统美食研究院”终身院长——虚心学习那道只有他们做得出的家常菜,并郑重地记录火候与秘方。

  “家风建设委员会”特别导师——在孩子教育遇到困惑时,真诚请教:“妈,您当年是怎么教我做人道理的?”

  这种仪式感,不是在玩形式,而是在告诉他们:您的智慧与经验,依然是我们这个家不可或缺的导航。

  第二份礼物:一个需要他们“主导”的家庭项目

  我们可以发起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家庭项目。比如,编撰一本《家传菜谱》。

  这不仅是在收集菜谱,更是在编织情感。请他们口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那是困难年代里,外婆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温暖;那是小时候,我们如何趴在灶台边等待第一锅出锅的点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收集者,更是倾听者。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一块玛德琳蛋糕就能开启整个过往。这些味道,就是通往父母青春岁月的时光密钥。

  当这本图文并茂的菜谱最终成型,它将成为比任何贵重物品都更有温度的传家宝。因为它证明:这个家的味觉记忆,因他们的守护而得以延续。

  第三份礼物:创造一些“被依赖”的微小时刻

  真正的“被需要”,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爸,我办公室的这盆文竹,每次你打理后就特别精神,下周我出差,还得麻烦您。”

  “妈,您帮我看看这件衣服的料子好不好?您的眼光最准了。”

  甚至可以在做重要决定前,打个电话问问:“爸,您经历得多,帮我分析分析……”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请求,实则是在对他们说:在我的世界里,您依然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这并非什么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生命最本真的渴望——无论年岁几何,人都需要感到自己的存在拥有分量,他的经验与双手依然被这个世界温柔地需要着。当长辈们感受到自己仍能为家庭、社区创造价值时,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会显著提升。这种“被需要感”,是抵御衰老无力感最坚固的盾牌。

  白居易在《赠梦得》中写道:“心中万事不思量,坐倚屏风卧向阳。”这原是写晚年的闲适,但若这“不思量”是因为不再被需要,便成了深深的寂寥。这个重阳,当我们携酒登高,望远怀人之时,不妨想一想:我们能否为父母建造一座精神的高地,让他们在那里,依然能够望见自己的价值与光芒?

  最好的孝顺,不仅是让他们安享晚年,更是让他们的晚年,依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情可寄。那份你亲手写下的聘任书,那个需要他们智慧才能完成的项目,那些看似琐碎的求助时刻——这些“被需要”的证明,远比红包更能填满他们内心的沟壑。

  因为我们给予父母的,不应只是反哺的养育之恩,更是对他们整个生命价值的深深致敬。当他们感到自己依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存在时,每一道皱纹里,都会盛满从容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