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医生,请你救救我女儿!”这是患者小英(化名)的母亲推开诊室门,焦急地说的第一句话。
小英是一位20岁的女孩,身材修长,一袭宽松的长裙难以掩饰瘦骨嶙峋的身体。
小英的母亲介绍了病史,2年前小英就非常在意自己的体重,别人说她胖了,她就很难接受。此后就开始刻意地控制进食,少吃,甚至干脆不吃,还会采取过度运动等方法限制体重的增长,半年内体重减轻了20Kg。
曾有一段时间,小英也会控制不住的大量进食,但每次进食后有罪恶感、愧疚感,开始小英会自我催吐,久而久之小英不需要催吐,只要想吐张嘴就会吐出来。
小英对自己的体重要求更加苛刻,面对家人的劝阻,仍觉得自己很胖,一再减轻体重。小英身高173cm,体重只有40Kg,远远低于正常体重。她出现了头晕、乏力、怕冷等躯体症状,月经停经两年。
在母亲的反复劝说下,小英最终同意来到我院心身医学科门诊。
经过检查,最终确诊为“神经性厌食”。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患者自己造成和/或维持的,以有意的体重减轻为特征的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足,引起继发性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及躯体功能的紊乱。
神经性厌食症三个核心特征
生理层面
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伴有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及内分泌紊乱(女性伴有停经);病情严重时会出现低血压,低心率,低体温,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高。
心理层面
患者常有体像障碍,如对体重、体型的过分关注;追求“以瘦为美”,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有较高自杀、自伤风险。
行为层面
限制营养的摄入,诱导催吐,有自我催吐或自发性反复呕吐等表现或导泄等行为,行为退缩,拒绝人际交往。
美国一项对13~18周岁女性和男性的调查发现,该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3%,一项对女性进食障碍患者长达11年随访研究报告指出:厌食症的女性患者死亡率为7.4%, 其中40% 死于自杀。
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
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有家族聚集倾向;
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具有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在应对方式上多是采取逃避等负性的应对方式。
社会因素 受“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影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存在人际冲突,家庭矛盾。
如果我的家人患有进食障碍,怎么办?
1.保持冷静,避免给患者造成压力。
2.倾听患者的想法,多陪伴、多鼓励。
3.避免批评、指责、否定。
4.肯定患者的进步,无论多小。
5.帮助患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新的目标。
6.鼓励患者表达他们的情绪和需要。
7.学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
8.带患者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 目标是缓解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患者的自杀、自伤风险。
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正念治疗、辩证行为治疗等,目的是帮助患者矫正不良认知、提升抗压能力、增加心理韧性、处理家庭及人际关系冲突等。
营养治疗 目标是恢复患者的正常进食行为,制定饮食计划,确保适当的营养摄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英逐渐克服了对“肥胖”的恐惧,家人也越来越理解她,饮食慢慢规律,体重也增加了。
专家介绍
毕建强,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心身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治疗协作学组委员,深圳市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团成员。曾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修心身医学,擅长心身疾病、躯体形式障碍、神经性贪食障碍、神经性厌食障碍的临床诊疗、心理治疗与咨询等。
深圳市康宁医院心身医学科介绍
深圳市康宁医院心身医学科是医院重点打造的亚专科,是深圳市康宁医院开展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心身医学科采用心身医学理论,采用整体观,从“身”、“心”两个角度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及相互间的关联,采取整合医疗手段,借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愈患者,恢复功能的目的,为深圳市民提供更细致,更个性化的精神卫生服务。
每周一全天:心身医学门诊;每周五上午:成人心理治疗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