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小品
当听到孩子考了59分时
孩子他爸给激动的
虽说小品中家长的反应
是有那么一些夸张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
现实中自然也有这样的家长
不过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是这样的
↓↓↓
先是生气恼火
因为孩子考试没及格
然后觉得有点可惜
因为只差1分就及格了
最后是开始责备
因为成绩并不理想
此时家长要知道
无论是“正面”的反应
还是“现实”的反应
其实都不利于孩子学习的发展
想让孩子的成绩上得去
还得一步步慢慢来
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成绩?
01 孩子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整个大环境不仅对成年人的要求变高了,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前几年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鸡娃”。
一个接受过“鸡娃教育”孩子说,现在学会一种乐器已经无法成为自己的特长,而只能算得上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套用到学习成绩上也是如此。可能在5年前,考80分已经算很高的成绩,放到现在可能连平均线都没过。
同时,升学问题及好的学校,也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孩子面对的学习压力不断累加,成绩自然受其影响。
02 家长情绪对孩子造成影响
无论家长是对工作、家庭还是孩子教育所感到的焦虑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的成绩。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结束工作后把负性情绪带回家里,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孩子的成绩波动或下降。
另外,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情绪反应也在很大程度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对成绩的认识。成绩达到预期,若家长太开心,过度满足孩子其他的要求,孩子可能会习得“成绩好就能提要求”的条件反射,只在乎学习的结果而不在意过程。成绩不理想,若家长恼怒责备,甚至说出打击孩子自尊心的言语,会导致孩子更加自责、自卑,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
03 孩子可能存在学习障碍
孩子成绩不好,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的态度问题,家长不应一味地责备,而应该找寻原因。有可能孩子是因为存在学习障碍,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学一个字,写两三页纸依旧没学会,考试依然写错,别的孩子写五六次就能学会,那么家长就要警惕了,自家孩子可能存在书写障碍。还有注意力和自控力的问题,如孩子听课、做作业总是“坐不住”,喜欢搞“小动作”——时不时喝水、上厕所、翻其他书、到处走动等,则孩子有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当孩子存在学习障碍而不去干预的时候,孩子的学习障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此不仅影响孩子的成绩,还会影响孩子的其他功能。
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该怎么办?
01 消化自己的情绪
前面已经说了,家长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在面对孩子成绩不如意时,家长需要先消化自己的情绪。
家长如果有明显的焦虑或愤怒情绪,应尽量少暴露在孩子面前,可以找合适的方式发泄,如运动、社交、旅游、购物等,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等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后,再跟孩子谈论学习的问题。
02 认识自己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也要认识孩子的普通。
世上只有一个爱迪生,也只有一个钱学森,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别人,他只要成为自己就好。不用拿自家孩子跟别家孩子比,也不要跟孩子说:“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不行?”
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孩子的能力和孩子的需求,发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从而调整自己对孩子成绩的期望。
电视剧《人不彪悍枉少年》主人公杨夕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但她的妈妈在无意间发现,杨夕特别擅长长跑运动,之后妈妈对杨夕的成绩要求不再像从前那般严格,最后杨夕在高考时反而取得了此前无法想象的好成绩。
来源:《人不彪悍枉少年》剧照
所以,当家长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的成绩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孩子没有了这一部分的压力,学习成绩反而容易提升。
03 注重与孩子的沟通
沟通并不是指家长单方面输出,连珠炮式的说教,而是真心实意地倾听孩子,与孩子站在同等的地位交谈,尝试明白孩子的感受。家长通过沟通,可以让孩子表达心中的不开心和郁闷,同时沟通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关注、被重视。
家长还可以采取孩子喜欢的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或者让孩子带领自己做些孩子想做的事情,以此了解孩子的内心。
04 鼓励孩子,正面强化
受到传统的影响,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方式几乎都是严格型的,以批评、克制为主,不曾鼓励或夸奖孩子,家长也并不懂得鼓励能给孩子带来的力量。
鼓励不仅能让一个人发挥潜能,更能增强一个人的自信。但鼓励并不是空口说的一句,“你很棒”、“你很聪明”,鼓励应该“具象化”,如“你今天帮忙扫地,把家里打扫得这么干净,真棒!”、“不用爸爸妈妈督促就做完作业了,爸爸妈妈好欣慰”。
另外,鼓励也需要有其尺度,不能仅仅根据事件的结果予以鼓励,而是要看到事件的过程和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道德伦理规范,即使结果是好的,家长也不应该为此鼓励或夸奖孩子,应该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塑造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