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声明
2011年4月6日
抗生素于上个世纪40年代首次现身时,被人们惊呼为“神药”,是现代医学的奇迹。情况也的确如此。曾经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生命的广泛存在的感染,现在得以治愈。梅毒、淋病、麻风和结核等主要疾病失去了锋芒。链球菌性咽喉炎或孩子划伤腿等常见病患造成死亡的风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这些药物的巨大影响引发了一场发现新药的革命。人类的状况得到了极大好转,期望寿命有了显著提高。
今年世界卫生日传达的信息清晰而响亮:世界即将失去这些神药。
耐药病原体已经加速出现和蔓延。越来越多人们必需的药物正在失效。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日益减少。我们失去这些药物的速度远远超过其替代药物的开发速度。新抗菌剂的研发线事实上已日趋枯竭。
其影响同样不言而喻。如不采取紧急的纠正和预防行动,世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许多常见感染将不再有药可医,死亡将再次有增无减。其影响不仅仅是致命感染会卷土重来,还会威胁到其他许多挽救和延长生命的干预措施,如癌症治疗、复杂的外科手术、器官移植等。随着医院现在成了高度耐药病原体的温床,上述操作也变得风险重重。
医院的“超级病菌”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但这些致死性极强的病原体只是更大规模、更令人不安情况的冰山一角。
出现耐药是每种药物迟早都会发生的自然生物过程。针对某种感染使用某一剂量的某种抗菌剂一段时间,会迫使微生物或是适应,或是死亡;这种现象称为“选择压力”。适应并存活下来的微生物携带耐药基因,可以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并在世界上快速蔓延开来。
人类的一些做法、行为和政策失误,大大加速并放大了这一自然过程。全世界都未能以恰当的谨慎来对待这些易受影响的药物。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神药永远存在,旧药最终失效,而更新、更好、作用更强的药物会取代它们。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却并非如此。
耐药性迟早都会出现,而错误的做法和站不住脚的假设明显地让它提前发生,而非延后。对疟疾等疾病,我们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因为只有青篙素类复合制剂这一类有效药物,每年用来治疗2亿多恶性疟病例。尽管通过“疟疾药物开发项目”这一公私合作机制以及其他机制正在开发新药,但人们已经发现了青篙素耐药的早期征兆。
我们在减少腹泻及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死亡儿童人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面临危险。还有,结核造成的死亡人数不断下降,但仅去年就有近50万人出现了耐多药结核,并造成其中1/3的人死亡。这些只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严峻警告中的一部分。
我们对转变目前的局势负有全责。抗菌剂的不合理及不当使用,目前是出现耐药的最主要原因。它包括发药过于随便导致的过度用药;有时是“为保险起见”,有时是因为患者要求,但经常是因为医生和药师想挣更多的钱。
它还包括用药不足,尤其是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感觉稍好就停止用药,而不是坚持完成杀死所有病原体所需的整个疗程。还包括用药与疾病不符(通常是在缺乏实验室诊断的情况下)导致的药物误用。
在许多国家,它还包括未能杜绝劣质药品进入市场,未能确保抗菌剂只能由合法注册的处方人员开出,未能阻止零散药片作为非处方药出售。
它还包括在食品工业化生产中大量常规地使用抗菌剂来促进生长和防病。在世界不少地区,抗菌剂产量的总吨数中,有50%以上是用于产肉动物。此外,有些国家兽医的收入中,至少有40%来源于卖药,极不利于抗菌剂的限制使用。当用于食品生产的药物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证据显示,动物中的耐药病原体可以传给人。
值此世界卫生日之际,世卫组织发布了一套政策,让每个人,尤其是政府及药品监管体系,端正方向,迅速采取正确措施。政府可与医务人员、药剂人员、民间团体、患者和企业合作,携手前进。我们所有人都可计划和协调自己的应对行动。我们可以扩大监测工作。我们可以改善药品监管供应系统。我们可以倡导改善人类与动物卫生中的用药。我们可以积极防控卫生服务内外的感染。我们必须鼓励建立针对新的抗菌剂、诊断工具及疫苗的强有力的研发线。
耐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众多人的生命受到影响,这种不祥的趋势显而易见。今天不采取行动,就意味着明天无药可用。在这个世界发生着多重灾难的时刻,我们不能让失去数百万人所必需的基本药物成为下一次的全球危机。
世界卫生日主题
2011年4月7日是第63个世界卫生日,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较为普遍、出现耐药性问题的现状,今年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目前,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席卷全球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什么是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日 World Health Day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每年的这一天,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建立“世界卫生日”以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的诞生。自1950年以来,每年于4月7日庆祝世界卫生日。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以提高公众对防范病菌耐药的认识,应对耐药菌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
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现在提出杜绝滥扩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目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受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作为时下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一直广受欢迎,不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都有感染性疾病需要抗生素保驾,更有不少人将抗生素作为家庭药箱的常备药物。然而,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有关专家提醒,滥吃抗生素将带来一系列恶果,不但可能产生过敏和毒副反应,引发耳聋、肝病、肾病等多种疾病,更将导致服用者体内产生超级耐药菌,最终无药可救。
滥吃抗生素致人产生耐药性 最终导致无药可救
滥用抗生素最大的危害在于致人产生耐药性。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档因滥用抗生素而引发的患者死亡事件,令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事源北京的一家知名医院在救治一位年轻患者的过程中,为这位患者试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但即便是药效最强的万古霉素,都遏制不了其病情发展,患者最终死亡。专家们对尸体进行了医学解剖,结果发现其体内存在大量的耐药菌,正是这些耐药菌导致抗生素不能发挥作用。事后调查得知,死者生前因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 结果在体内“培养”出了超级耐药菌,最后酿成无药可救的悲剧。
这个病例虽然是极端个例,但却折射出滥用抗生素的必然结果。专家指出,细菌也是生命体,在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时,会产生耐药性。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将加速细菌的耐药性变异,这导致很多人在服用抗菌药后很快产生抗体,再次服用同类药物,往往没有疗效或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抗菌素一直是治疗肺炎球菌最有效的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抗菌素的过度使用,患者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又如二代头孢,现在普遍耐药,临床中常常要用到三代头孢才有效。而细菌产生的耐药速度往往比新药开发速度要快得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耐药性问题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无药可救。
什么是抗菌素耐药性?
抗菌素耐药性(AMR)系指微生物对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产生耐性。耐药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某些寄生虫)能够承受住抗生素、抗病毒药和抗疟药等抗菌药物的攻击,这样一来标准的治疗就失去了效果,感染持续存在并可传染他人。抗菌素耐药性是由使用抗菌素药物,特别是对抗菌素药物的不当使用造成的,当微生物发生突变或获得耐药基因时,就产生了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