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对于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是种压力和创伤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再添一个宝宝被一些父母列入家庭计划,然而,对于已经独享父母全部宠爱的独生子女,这可能是一个不开心的问题。不久前,有个13岁的孩子以死相逼,最终让努力了一年、在44岁高龄再孕的母亲含泪终止了妊娠。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它会给母亲和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避免这类事情发生?日前,记者采访了深圳市康宁医院家庭治疗师胡赤怡博士。
案例 独女以死相逼不让父母再生
近期的一则新闻报道令人震惊: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肖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丈夫开公司,家境较好,“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本身也是独生女的肖女士与丈夫备孕一年,终于成功怀孕。然而,面对家里将新增一个成员的事实,13岁的女儿非常生气。
“她是家里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自从得知我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楼。”肖女士说,开始时都以为孩子就是说说而已,但是随着她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女儿的脾气也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西发泄不满。
孩子还威胁父母,要逃学、要拒绝参加考试、要离家出走,近一个月更常吵着要自杀,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一周前,肖女士清理孩子房间时发现刀片,再观察孩子的手臂,有几条清晰的刀痕。夫妻俩觉得情况严重,与孩子谈心,但女儿态度强硬,坚持说只要生二胎她就自杀。
经过反复考虑,肖女士只好在丈夫的陪同下,去医院做了终止妊娠的手术。
解读 手足之争是一种普遍心理
为什么雯雯对自己将要有个弟弟或者妹妹的不情愿的反应会如此强烈?有人说,当然,现在的独生子女都被宠坏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从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心理学家也有另外的解释。胡赤怡告诉记者,兄弟姐妹的排序,的确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因此,有一种心理学概念认为:对于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种压力,是儿童期一种重大的创伤经历,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觉得自己因此被忽视、受威胁。这就是“手足之争”,或者“同胞之争”。因此,想要再添一个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这种手足之争。
其实,姑且不谈手足之间的陪伴、支持等积极的一面,单从竞争的角度,这种“手足之争”对孩子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如果父母处理得当,无论是先出生的孩子还是后出生的孩子,就会知道,他们都是父母的儿女,从而放弃手足之间的争拗;在与兄弟姐妹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更早地经历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学习成长、忍让与分担,以及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冲突与不满。因此,对手足之间的竞争不必过于夸大。当弟弟妹妹出生后,总的来说,大孩子可能有损失、也有成长,也可能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个阶段并没有那么糟糕,关键是父母如何处理。
父母想再生个孩子,可是13岁的雯雯以死相逼。胡赤怡提醒,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年纪。虽然雯雯的反对毫无道理,但这就是人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一个特点,而与父母生不生第二胎的关系并不是太大。
“在这个年龄里,孩子的自我开始分化、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趋向成熟,所以更容易逆反。”胡赤怡说,这时的孩子可能在更多的事情上与父母都有冲突,很可能还会出现“凡是父母反对的我就拥护,凡是父母拥护的我就反对”的情况——你做任何重要的决定,我都不同意。
胡赤怡表示,随着人的成长与成熟,这种毫无道理的冲突通常开始减少。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会有少部分人就此走向反社会人格,成为一个反对者。
分析 此事对母亲和孩子的伤害都久远
孩子用激烈的方式逼迫父母放弃了二胎,母亲也不得不去终止了妊娠。胡赤怡认为,这样的结果,对母亲与孩子的伤害,其实都是长远的。
对于母亲来说,终止了近14周的妊娠,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身体伤害。尤其她已44岁,一年的受孕努力中必定付出了不少身心、时间、经济上的辛苦,却因孩子的阻挠而被迫中止,对心理上的伤害不可忽视。
胡赤怡指出,失去了第二个孩子,让母亲有一种严重的“丧失感”;因为孩子的威逼而去打胎,母亲会产生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因为在与孩子的争拗中,母亲让步了。“这两种感受,对这个妈妈会有比较久远的负面影响,因为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心理机制,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愤怒,有的抑郁,有的悲伤,但都需要很好地进行处理。”
在自己的威逼下母亲果然终止了妊娠,对雯雯的心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虽然现在还不确切知道,但在她长大以后,想到这件事,她心里会很不好过:她可能会觉得是她谋杀了弟弟或妹妹的生存机会;她会对母亲心存愧疚,并很有可能成为一生背负的重担,尤其是母亲生病而她作为独女又没有时间照顾、或者她自己生病了而无力很好地照顾母亲时,这种愧疚感会成为她的心理折磨;这些感受又会对她未来的家庭产生一连串的影响。
胡赤怡认为,在愧疚感以外,还有一个坏模式的延续。父母想要第二个孩子,这动摇了雯雯的安全感,同时也挑战了她对父母的依恋感,她觉得父母不爱她了,所以要生第二个。现在她赢了,用的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这对她处理人际关系、应付挫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后她会对所有的事情都用这个模式去处理。然而,这的确是个非常糟糕的模式。
建议 应在怀孕前就与孩子进行沟通
家里有个进入青春期的被宠坏的孩子,父母又特别想要第二个孩子:如果一切可以重来,这时父母应怎么做,来化解孩子的极不情愿与威逼?胡赤怡认为,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在怀孕之前,就与孩子做好沟通、协调与说服。
另一方面,对于雯雯的反对与不满,其实肖女士和丈夫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完全听孩子的,以致最后去做流产。“这样给孩子的权利太大,对她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种强化和鼓励,这是很不好的。”胡赤怡说。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肖女士和丈夫对孩子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在面临父母想要第二个孩子时都会像雯雯这样做。因此,父母应思考,他们在这13年中,对孩子的教育有哪些问题,使她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处理。
“做父母的,一定要特别注意这种手足同胞之争对孩子的影响。不能只看到父母想不想要多一个孩子,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想要添一个孩子对先出生孩子的影响到什么程度。处理得好,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