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今年35岁,北方人,大学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国内同一家211高校IT类专业。
毕业后来到深圳,第一家公司短暂工作后,进入深圳一家颇有名气规模不小的科技公司。现在刚提拔为一名研发部门项目主管,成为公司的骨干。
他至今单身,收入不错,在深圳买了房,在老同学和家人眼里是个钻石王老五。
本应该是享受工作、生活和积极追寻真爱的阶段,最近却出现了抑郁焦虑情绪和较严重的失眠。
新的工作岗位对他的要求很高,汇报的上级不止一个,还有几个部门经常需要协调;有一个不熟悉的团队要带领。手头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正常情况下经常面临七八个任务需要同时处理的情况,有时还有些意外的应急情况需要处理。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需要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
工作中最近还有几处处理不那么得当的地方,季度考核只得了个C,连续三个C就要降职聘用或另谋高就了。
IT类工作的996节奏也让他体会到这个专业的无奈。
有时看到一些负面新闻,白领过劳的报道,媒体又热炒了一段996现象,感到挺沮丧。
看到公司里有人离职,有时也会想,是不是自己该离职或者换到内地公司去,最起码没那么累,自己这么整年整月劳累,值得么?
深圳就像IT专业,让人又爱又无奈。
来了就是深圳人,干上了IT也不容易下船。
每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他就陷入了身心疲惫、无法应对的状态,导致他大部分时间处于疲惫、抑郁和焦虑紧张之中,还有那么点沮丧。
偶尔也有放松的时候,也有把自己灌醉,醒来后接着重复昨天的状态。
林强在深圳朋友不是很多,原来处得不错的同学都很忙,有的结婚后,来往慢慢不多了。
有同事介绍过女孩认识,见了几面也没有谈下去,感觉自己现在还没那么多时间精力来顾及。
家人给他介绍了在深圳工作的女孩,一直拖着没有见面,没有心思和愿望。
背景资料01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2010年就联合发布过的《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有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白领中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的更是接近六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从工时上算,“996工作制”显然大大超出法律规定。专家表示,“现在确实有些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行业发展很快,竞争也很激烈,员工为了完成绩效,为了更好的奖金薪酬,工作时间会大大超标。(人民网—安徽频道)
八大警惕信号
临床心理专家给林强的应对策略
1.当同时面对太多紧急事情时,先做一个放松训练,深吸一口气, “投入五分钟” ,帮助从繁杂的局面中解脱出来,静静地坐下五分钟来思考工作并制定计划。
按照事情的优先顺序写下一份清单,列出在接下来的两个或者三个小时内(或上午、下午,根据具体情况)必须做的事情。
然后着手处理第一个问题或者开始做第一个工作,专注于问题或工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其中,忘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变得紧张、焦虑和沮丧了。
2.积极行动起来,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困扰上。
如果你担心、焦虑将要做的事情,就会束缚你的行动,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无助、挫败。
假设一项行动或工作需要10%的精力完成,如果你让自己紧张和焦虑抑郁,或者对这份工作思前想后,完成这件事情就会消耗了你80%的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在精神上将自己与所做的工作隔离开来,做手头的工作时,也不会想到下一份工作,不会想到十分钟后会发生什么。
尽可能排除思想和外部的干扰,就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样地去工作,只做眼前的工作。
经过数周的训练,林强已经习惯于熟练的运用这个方法了,成功地将不良情绪与行动分开来了。
完成一项工作,林强就会把它从清单中删掉并迅速忘记它。然后,转到下一个工作,专注于它。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工作都解决。
专注于行动而不是焦虑和沮丧,他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大大减轻了,也有更多的精神和体力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最终,林强通过这个简单的方法,成功地摆脱了对事情的焦虑和恐惧。
将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与行动分开,核心的要点是采取建设性的行动。
专注于任务,忘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将任务与情绪完全分开,避免消耗不必要的精力和体力。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你的意志力,用意志来建立新的、更好的思维和感觉习惯。
所有的问题不可能瞬间解决。但是,你对它们的态度是可以立即发生改变的。
行动起来吧,你能做到的!
专家介绍
张迎黎医学博士,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从事精神病学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库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焦虑抑郁障碍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擅长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睡眠障碍及各种精神疾病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在压力管理和危机干预方面有丰富经验。曾参加中德 “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中美Beck认知行为培训、国际CISM(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及CISD(危机事件压力晤谈)培训等。共发表文章5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近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