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打开手机收到未读信息1984条,大部分来自各个微信群,其中有3个亲密朋友的信息引起我的注意。
第1个是高中同学小萨发来的,他从浙江回到丈母娘家河南信阳,途经武汉转车,因为回家后感觉乏力,恰逢村里循环广播,孩子吓哭了,自己整晚没睡着,问我这个学医的,怎么办?第2个是大学同班同学小木发来的,他目前在社区防疫,感到很愤怒,因为看到了网上流传的关于“红会发物资去莆田医院”和“专家为发论文瞒报数据”,肺都要气炸了;第3个来是研究生同学小文发来的,询问我情况如何,称自己医院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治疗病区,自己热血沸腾,积极报名前往。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数据节节攀升,医疗资源和生活资源缺乏、网络信息超载,给普通人群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类似以上三位小伙伴的恐慌、愤怒、激动的情绪反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严重者也可出现心理崩溃、情绪失控。在此温馨提醒大家:这是正常的情绪!我们在面对疫情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三个阶段的心理反应:
第一阶段缺乏认知、半信半疑:这是个什么东西?真的有这么危险吗?
此时,对疾病的预防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会出现“防护过度”或防护不当的反应;也有人会满不在乎,认为自己身体很强壮,什么病毒都不怕。这个时期通常持续时间比较短,很快就会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过度恐惧、信息超载:到处都是病人、空气都可以传染!
此时,会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变化扑风捉影、任何身体不适均有可能造成过度恐慌,不敢与人接触,觉得谁都像是感染病人;伴随有过度个人防护行为,如:“快递员不敢送快递到楼上,住户不敢下楼取快递”、挖路封村、反复洗手至皮肤破损等;同时会出现没有安全感、充满不确定性,对自己和社会缺乏信任,轻信他人、传播谣言、跟从他人去超市抢购物资等。这个时期持续时间稍长,可达几天至几周。
第三阶段盲目乐观、麻痹大意:天天都是疫情,谣言覆盖谣言,无聊!
此时,是恐慌心理逐渐衰减,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之前的一个时期,人们对于疫情逐渐脱敏和适应,甚至对疫情报道有些厌倦,因为自我隔离、限制活动,感到生活缺乏新鲜感;再加上自己没有染上疾病,会出现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不再认真做个人防护。另外,春节假期已过,人们仍要回到生活中,为了挣钱谋生,忙于工作,也会忽视个人防护。
以上三个阶段心理反应在遭遇心理应激事件(如疫情升级、身边有人感染、科比离世、新闻头条负面事件)时会循环出现。
因此,如果您正陷入疫情相关的恐慌、害怕、愤怒、悲伤情绪,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着各种传染病的威胁,如2003年的SARS;将来人类也依然面临着包括新型传染病在内的各种挑战!
那么疫情解除之前,个人如何应对焦虑和恐惧呢?
1、 关注权威媒体平台,如“深圳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了解“新冠病毒”的性质、疫情最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对环境的失控感及不确定感;做好个人防护(居家隔离、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2、 有症状尽早就医、接触疑似病例需及早隔离:轻症可选网络就医平台,避免交叉感染;重症可到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3、 如果过分紧张、焦虑,出现“心理症状”,可找人倾诉,必要时可通过网络平台、电话寻求帮助;
(深圳市康宁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55-25629459,工作时间:早7点至晚11点,有专业人员坚守在热线旁,提供心理支援与帮助。 )
4、 接纳紧张、焦虑;了解“焦虑是为了提醒自我保护,紧张是自我防御的开始”!
5、 接纳危机;了解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看见危险,更要看到机遇!
6、 使用适应性行为,减轻应激带来的紧张情绪,如幽默、运动、听音乐、保持正常进食、睡眠、工作节律;增加营养、减压放松、提高免疫力!
7、 避免信息超载,限制使用手机、网络!对于头条热点信息不立即做出反应,对于谣言不造、不信、不传播!在信息时代,不占用网络资源与不占用医疗资源同等重要!
8、 保持正性、平衡的健康心态,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如过度饮酒或服药、冲动、自伤等。
9、如果因新冠肺炎引起的恐惧、焦虑、抑郁、失眠等严重应激反应,或因为亲人在疫情流行中染病去世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建议尽快到专科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