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就医 > 就医服务 > 健康科普

我们现在睡不好,那老了以后……

来源:睡眠医学科 时间:2021-05-21 22:24:00

曾经

我天真地以为

自己睡不好

是因为太忙

W020210601815729581456.jpg

却万万没想到

有一天

自己睡不好

是因为太“闲”

W020210601815729672738.jpg

  01.晚睡1小时,早醒3小时,反正结论是睡了个寂寞 

  2020年12月03日,对于张大爷(化名)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这一天的结束,标志着60岁的张大爷终于要迎来自己的退休生活。 

  然而,往后几个月的生活却没有张大爷想象中那么惬意。没有了工作压力,逃离了繁琐日常,处于放松和无计划状态的张大爷,正被意想不到的事情“折磨”得苦不堪言。 

W020210601815729732473.jpg

  张大爷年轻时就很宅,不爱运动,节假日都喜欢待在家里,很少出门。 

  刚退休不用准点打卡上班的张大爷,感觉自己像是在休假,基本也就是在家待着,最占时间的活动也就剩睡觉了。 

  晚上8点入睡,早上5:30起床,中午还会睡上2个小时,每天一半的时间都花在睡觉上,让人不禁怀疑张大爷其实是在“报复性”补觉。 

W020210601815729788420.jpg

  两周之后,张大爷晚上9点才觉得有困意,便开始比之前晚1个小时再睡,没料想常常凌晨3点多就醒了,而且无法再次入睡,只能翻来覆去到天亮。 

  尽管按照时间来算,张大爷也睡足了8个小时,但白天起床活动一下,却仍旧觉得十分困倦乏力,像前一天晚上熬夜了一般。 

  有时,张大爷觉得自己睡得迷迷糊糊,一些类似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就能将他吵醒,或者被时不时袭来的夜尿憋醒。 

  由于睡眠的断断续续,张大爷不得不选择白天多睡,补充身体运作所需的体力。 

  这样“晚上睡不好,白天多睡补觉”的方式,让张大爷的睡眠状态陷入了一种「睡不好-补觉-不好睡」的“恶性”循环。 

W020210601815729844692.gif

  02.睡眠觉醒节律发生变化,一不小心就容易失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睡眠结构发生改变,其显著特征是睡眠觉醒节律改变。 

  张大爷退休后,睡眠占据了一半的时间,不仅改变了退休前的睡眠觉醒节律,而且还随意“打乱”了之后的睡眠觉醒节律——无论黑夜白天,困了就睡。 

  长此以往,失眠很容易就找上了门。 

W020210601815729944277.jpg

  除睡眠觉醒节律改变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身体内主控睡眠的松果体素会减少分泌,使人对睡眠的调节能力减弱,深睡时间减少,失眠发生率变高。 

  2.生理性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神经细胞减少。 

  3.躯体性因素:高血压、心悸、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都会影响睡眠。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致夜尿多,老年女性尿道松弛致膀胱功能失调,导致夜间觉醒;夜间心肌缺血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夜间常常易醒。 

W020210601815729998527.jpg

  4.药物性因素:老年人服用各种药物的机会增多,药物副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也是导致老年人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 

  5.心理因素:如疾病、退休、丧偶等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6.环境因素:老年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如光线、温度的变化均可影响睡眠,老年人遇到时差变化时更容易失眠。 

  03.睡眠问题=健康问题,怎样才可以“规避”? 

  对于老年人来说,一些小的问题可能会引发“大问题”,所以睡眠问题也会给老人带来健康风险,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认知损害、跌倒、焦虑、抑郁等。 

  国内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人约42%出现睡眠相关问题,其中23%-34有失眠症状,7%-15%有清晨醒后未恢复感,睡眠障碍影响着50%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那么,面对睡眠问题,我们这样做——以睡眠行为干预、睡眠习惯干预为主,睡眠限制疗法为辅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老年人维护自身睡眠健康的能力。 

W020210601815730045465.gif

  1.规律作息:制定新的作息时间计划表,逐步向后推移入睡和推迟起床,直至恢复正常,同时减少茶、咖啡和酒的摄入。 

  2.限制睡眠:白天鼓励多活动,如看报纸、听电台、散步、体育锻炼等。在非睡眠时段不躺卧在床,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使床与睡觉建立联系。 

  3.多晒太阳:建议上午9:00-10:00到室外阳光下散步,进行光照治疗,阳光可以保证褪黑素的正常分泌,促使夜晚产生困意。 

  4.心理调节:不把睡眠当作任务,也不因某一天的睡眠质量不佳而焦躁不安,减轻睡眠的心理负担,消除焦虑情绪。 

  5.放松训练:运用正念及呼吸放松、冥想等方法,酝酿睡前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6.寻求帮助: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问题,通过自我调节无法得到缓解,则需寻求专业睡眠专科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睡眠干预措施,必要时可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