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焦虑症诊断书后,她反而松了一口气……
来源:深圳市康宁医院
时间:2021-10-29 20:22:42
突然袭来的心慌、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像心脏病发,让杰西卡感觉自己就要死了。 很快,杰西卡预约了心内科,做心脏方面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心脏并无异常。 由于好几天都没有这样的“死亡”体验,杰西卡接受了检查结果,她把那天发生的事情当做一次意外,没再放在心上。 然而,从3月22日开始,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头脑发昏,心脏乱窜,更严重些时,还会过度呼吸,手脚发麻,肢体抽搐等。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经历这种痛苦。 她开始“流窜”在各大医院做心脏检查,但检查单上一个个“无明显异常”的字眼,一点点地摧毁了杰西卡的冀望。 真实的濒死感的痛苦和无能为力,让她觉得自己肯定是得了稀奇古怪的绝症,将命不久矣。 在推荐下,杰西卡抱着最后一搏的决心,走进了深圳市康宁医院焦虑障碍门诊。在详细检查之后,她终于确诊了——急性焦虑症。 尽管不是很了解是什么急性焦虑症,但看到诊断单上的几个字,杰西卡还是长舒了一口气:“幸好不是绝症”。 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障碍,为反复出现的惊恐突然发作,不可预测、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常见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慌、呼吸困难、胸痛等,与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一定重叠。特征为濒死感或失控感,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伴有特异、很强烈的心脏和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杰西卡急性焦虑发作频繁且严重,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了住院治疗。 突然闯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杰西卡不太适应,但在这里,她听到了许多故事。 这里让她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她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单,有很多像她一样饱受焦虑困扰和身体不适的人。 像阿秋嫂因为焦虑的缘故,总感觉背部腿部直冒冷风,本是20多度的天气,来医院的时已穿上两件羽绒服,手脚像泡在辣椒水里,胸口常常发紧。 即使有时会冷得直哆嗦,笑容却未曾从阿秋嫂的脸上消失,她喜欢坐在病床上,用厚厚的被子环绕着自己,跟室友们讲着小时候的趣事。 他们的积极面对和对杰西卡的鼓励,都让杰西卡感到更有力量,也让她更加积极地直面焦虑。 用医生们的话说就是,患有焦虑症的朋友对其他人都很善良,因为担心自己的不适伤害到别人,所以对别人很宽容。 通过药物治疗、团体心理治疗、VR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后,杰西卡的症状明显缓解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二八定律】,很“残忍”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普通是大多数,是80%,这与是否努力无关。 总对自己要求太高,却又达不到;每天陷入烦恼、苦闷与不安,负面情绪一层覆盖一层,身体便会释放信号——心慌、心悸、冒冷汗等,而这些正如上文所说,是焦虑的躯体化表现。 因此,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杰西卡意识到想要“甩掉”焦虑,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普通。 当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太高,经过很大的努力(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达不到的时候,不妨给自己提出一个能够企及的要求,有时候把自己逼得太紧,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 也无需把挫败、错事的原因都归在自己身上,孔子也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错误是可以忽略的。 凡事问问自己那又怎么样呢?比如没有做好这件事那又怎么样呢?没有好工作那又怎么样呢?丢了面子那又怎么样呢?可能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并不会怎样。那又何苦作茧自缚呢?
有时候担心焦虑一件事情,原因可能是自己把结果想得灾难化了,其实有些事真的做了,并不会又有什么可怕的结果,最可怕的是自己的“胡思乱想”。
弄清楚一些事情究竟是想法还是事实,很多人喜欢代入“因为所以”语句,比如因为牙齿出血,所以自己会得口腔癌。检查结果表示这样的论断不成立,所以这只是自己想法,并非事实,自己也就无须过多担忧。
寻找有利的反面证据,当认为无法说服自己,让自己不那么焦虑的时候,可以找些事实证据,证明自己的担心是没必要的。
明白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举个例子,有人坐飞机时担心出事故,而焦躁难安、狂飙冷汗。若他转念一想,飞机发生事故率是0.00000000001%,就当下而言可以说并不会发生事故,焦虑的感觉就会减少。
试着接纳焦虑,有些人的焦虑来源于焦虑本身,越担心因焦虑产生的身体不适,结果就会越焦虑。这个时候不妨顺其自然,拥抱自己的情绪,让其自由飘洒,从指尖悄悄溜走。
既不预知结果,也学会接受最差的结果。有些人总会担心某件事情会发生,会产生不好的结果,然而事实证明结果大多与其所想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