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就医 > 就医服务 > 健康科普

只有优秀,才能被爱吗?爱你所是

来源:“精神卫生686”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06-20 08:47:37

父母:“我们不要求你每次考第一,但是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虽说天天上网课,但也要自律。你看你同学小琪就很优秀,要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孩子:“我爸妈虽说不要求我考第一,但是我考第二回家时,他们的脸色很难看。吃饭的时候,谁都不说话,好像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不配吃饭,不配做他们的孩子,不配被爱。”

  一些父母对于优秀的执念,甚至以牺牲健康的亲子关系为代价。

  此时,请鸡娃的父母们反思:“优秀”到底是谁的需要?如果孩子只有做到优秀,才能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那么,我们到底教会了孩子什么呢?

  难道“只有优秀,才能被爱?”


  图片



“变得优秀,值得被爱”

这种信念是有弊端的

  ① 追求优秀,却不为优秀本身

  正如心理学家付丽娟老师所说,很多人追求优秀,不仅仅是为了优秀本身,而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来爱自己,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

  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感受不到学习本身带来的任何乐趣,进步的动力全部来源于父母是否认可自己,考第一就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会更是辛苦而困惑的。

  ② 企图控制别人

  同时,“变得优秀,值得被爱”也是企图控制别人的一种信念。

  我变得优秀,是因为我希望别人来爱我。所以,在一些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见到,“我貌美人善对你好,你怎么可以不爱我?”表面上是一种付出,是一种自我要求,实际上是在控制关系,“你必须是我想的那样爱我才可以,才公平”。

  可见,优秀本身只吸引了关系,却并不能建立并维持关系。


  图片


  ③ 限制孩子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当父母的价值观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向孩子传递这种教育理念的时候,就限制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发展。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你再这么不听话,没人会喜欢你”。

  ④ 自我物化

  更糟糕的是,如果孩子认同了这样的说法,他就没有办法去做很多他真的想做的事情,也无法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

  因为他得去为“要被人爱”的需求服务,就如同画地为牢,有很多事情他都会去考量,我这样做别人怎么想,我这样做别人接不接受,我那样讲话别人会不会不高兴等等。这是一个自我物化的过程。

  孩子会把更多的关注点都投注在,“我合不合格,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我怎么样能够变成一个更好的产品?变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产品,才会有人使用我,有人喜欢我,有人每天把我捧在手心里,就像拿着一个好的手机一样”。

  于是,我们就变成了一个要不断地更加优秀,不断迭代的更好的产品。


  图片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

应该是这样的

  父母爱孩子,应该“只是因为孩子是孩子”。

  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

  相信自己是被接纳的,即使你有百般缺点;

相信自己是被欣赏的,即使有时狼狈不堪;

相信自己是被允许的,即使做错了事,说错了话。

  父母爱你,如你所是。

  万维钢的《中国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标》中提到,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

  下等的器具,是某种实用工具,如果对应一般家长,他们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和技能。

  而上等的器具,则是工艺品。工艺品的价值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如材质是不是黄金的、镶有多少克拉的钻石等。

  打磨工艺品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各种素质教育:会弹钢琴等才艺、学习成绩好、会英语、身体棒、长相漂亮等等。仿佛你拥有的素质越多,别人就越觉得你好,值得拥有。


  图片


  作为人,如果非要以物化的说法来比喻,可以是一件“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追求独一无二,跟任何已有的东西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标准。我们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足够好,以期得到别人的欣赏和爱

  自我物化背离了人的本性,背离了我们应该去拥有、体验或者享受生命的那些很原初的很质朴的东西,所以要有所觉察。

  如何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爱你,如你所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是流动的,如果想让孩子体会到深深地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父母首先要被爱滋养着。

  只有内在爱意满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爱的娃。一对自顾不暇、内心匮乏的家长,很难养出健康的孩子。


  图片



 父母应如何“自爱”呢?

  首先,父母要承认每个人都有追求优秀,获得更多认同的需要。

  这是人的一种趋向所在,这没有错,也不是一个问题。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身体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部分,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会有把自己当成产品的一部分。

  同时,父母有退路和选择。

  比如,在某个时候我想起来了,不想把自己当成产品的时候,我能够有主动权,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变成一个产品或者合格品,邀请所有人来对我打分。可能过了一个月,我忘了,又变成一个产品,又希望有人来打分,又期待变成一个更好的产品,这也没有问题。

  但是在那个时刻,要有一个觉察:“我又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我要不要出来一下,我也可以再出来一下。”

  想卷就卷,想躺就躺,灵活切换

  我们有的时候也允许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因为所有人都会这么做。即使有所觉察,也并非就要“洗心革面”,而是允许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某些重复。

  想内卷的时候就卷起来,觉察到累了,想躺平就躺一会儿。不断地有这样的觉察,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

  可以选择这样子,也可以选择不这样子,这就是我们的一个自由所在


  图片


  所谓自由,不是说我们就是要去做某些事情,不做那些让我们感到很受束缚的事情;而是说,你可以在某些状态里面,甚至是某些你不喜欢的状态里面,你允许自己进去,同时你也允许自己出来。比如作为一个女生,你可以想撒娇就撒娇,想撒泼就撒泼,这是你的自由,可以随时灵活切换。

  当父母有了情绪上的自由,就可以充当孩子的情绪容器了。

  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可以向爸妈发火;

  当孩子孤独的时候,可以找爸妈陪伴;

  当孩子脆弱的时候,可以依赖父母的保护;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可以寻求父母的安慰。

  当父母能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有所觉察,体会到自由与选择,甚至能游刃有余地“自爱”时,必然有能力更好地去爱孩子原本的样子。

  在亲子相处中,父母可以通过内在的爱的流露去养育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爱,轻松的爱、无条件的爱,孩子也会更加健康且优秀。 



  参考资料

  1. 微信视频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 万维钢《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