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员工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市属医院提升服务各有改革“妙招”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时间:2017-01-13 17:48:00
  整合服务资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借力信息化,让挂号、缴费、取报告,用手机都能完成,主动将服务延伸到院外、社区……市属公立医院大胆改革创新,在资源有限病人多的现实情况下,尽力挖潜力、提效率,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A 北大深圳医院:建设智能化医院
  北大深圳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下了大力气,打造智能化医院。
  去年,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引入医院与科研院所合作自主研发的静脉药物配制机器人,成为目前深圳市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现了智能化排药、分拣和配药,其药物配置失误率小于千分之一、配液仓净度达百级。化疗毒性药物全部交由机器人配置,保障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全诊疗流程可追溯,提升了用药安全性。
  医院还在市属医院中首家引进8位一体全自动智能采血管理系统,简化门诊采血工作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次数及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杜绝人为错误。
  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医院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开通华为全球在线远程诊疗新模式。实现与北上广和日本有明癌研病院等国外知名医院的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培训等协作关系,提高了诊疗技术水平。
  B 市儿童医院:扫码支付不排队
  为减少市民排队,市儿童医院想尽办法,不断推出各种创新的手段。
  该院在全国率先实现“移动端与窗口同步挂号”的就医服务新模式。家长可通过APP、官网、微信提前2小时预约当天的号,此举不仅缓解了当天挂号难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患者在家中候诊,省去了在医院等候的时间。
  该院也是全市首家实现移动在线诊中支付的医院。市民在就医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挂号、候诊,支付挂号费、诊费、药费、治疗费、检查费,还可以用手机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单。2016年2月底,医院更是推出了扫码支付,药费缴纳通过手机扫描处方上的二维码即可立刻完成支付,最快只需要3秒。手机微信同时还可以支付住院押金,大大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家长可随时了解住院费用情况。
  为了持续推进全流程网上医院的建设,打击倒号行为,进一步缩短患者的非诊疗等候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今年1月3日,该院实行了非急诊号源全预约制。非急诊号源全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等多种渠道平台进行预约,对于号源相对宽裕、提前预约后仍有剩余的号源,供患儿家长通过现场、当天预约平台或自助机上挂号并完成就诊。计划今年6月,将全面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对录入身份进行实名验证。
  C 市人民医院:“医生助理”追踪健康管理
  在改善医疗服务中,深圳市人民医院创新推出了“诊室中第三把椅子”。
  该项举措的思路是:在诊室中多了一把椅子,即增加了“医生助理”这个角色,作为名医专家与患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医生医嘱落实延伸到院外,随时了解到患者院外的病情变化,帮助患者有效进行康复,给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程服务。目前“诊室中第三把椅子”已在医院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实施,对超过4500名患者提供了全程医疗服务,包括诊前门诊预约提醒、诊中细致治疗、诊后病情跟踪随访、健康指导等,使患者慢病得到稳定、持续好转。
  “诊室中第三把椅子”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创新了服务的模式:构建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由专科医生进行诊疗,医生助理辅助专科医生提供患者诊后的管理、随访跟踪、康复指导,健康管理师在院外健康小屋提供日常健康服务。二是创新了服务的内涵:首次引入全科医生“医生助理”这个角色,将医患沟通“3分钟”延伸到院外,贯穿于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频率,患者就医之后有人全程管理。三是连续性动态管理。由医生助理记录、健康小屋自动上传等形式,形成患者就医全程电子健康档案,为医疗服务连续性动态管理提供依据。不仅是医生诊疗的数据参考,也为全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D 市康宁医院:精神卫生主动进社区
  在全市精神卫生工作体系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重要服务群体。经住院治疗稳定后,患者后续的持续服药、病情监控等都必须跟得上,这些就要通过多方联动的社区治疗来完成,也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2009年,深圳被列为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示范城市,将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为社区管理服务对象。
  自2010年始,康宁医院学习引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先进服务理念和康复模式,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符合深圳本土实际的主动式社区治疗(ACT)项目模式。组建由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社区专干、民警、患者家属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实现专科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的无缝衔接,使“院前预防-院中治疗-院后康复和管理”服务模式不断完善。2014年该项目荣获中华医学会“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
  2016年主动式社区治疗(ACT)项目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共组建了9支多学科服务团队,为病人提供药品管理、社区随访、康复训练、就业指导等个性化全方位服务,服务个案360例。据统计,大部分患者在服药依从性、病情稳定、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所改善,病情稳定率81.7%,病情复发率9.2%,再住院率9.4%,再就业率32.2%,轻度滋事与肇事肇祸率0%,满意度99%,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患者和家属受益,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