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深圳派出首支“心理”小分队出征武汉,这支“心理”小分队共有5人,均来自深圳市康宁医院。
在这支医疗队中,熊海兵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更是武汉的姑爷。他是湖北黄石人,研究生在武汉大学读的,妻子是武汉人,他的丈母娘现在就在武汉,父母也都在湖北。
熊海兵曾经在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很关注,也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希望能支援武汉。
就在阳光灿烂又明媚的一天,暗红色的外衣在阳光下闪耀出鲜艳又流动的色彩,那是生命的颜色。在闪动的生命色彩里,熊海兵与队友们一起踏上了归期不定的“征程”。
熊海兵(图右二)与队友们出征湖北武汉
经与武汉优抚医院协商,“心理”小分队的5名专家分别对接一个省份的援鄂医疗队,协助开展心理援助。熊海兵负责与甘肃医疗队对接开展心理支援工作。
熊海兵通过“心理CT”帮助甘肃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评估其心理状况,并及时和领队沟通,告诉他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性,甘肃医疗队由于前期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其领队也感受到自己的队员需要专业的心理帮扶。
熊海兵通过深入了解甘肃医疗队队员的心理状况,决定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的方式给予心理支持,选择了专门针对医护人员的“巴林特小组”帮助医护人员解决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又及时了解到医护人员更想获得一种放松减压的体验。
“心理”小分队5名心理医生通过讨论协商,制定了4个团体方式:主体性网络支持小组(情绪宣泄等);正念减压小组;舞动放松小组;巴林特小组。
熊海兵开展了室内正念减压团体,和室外的舞动放松团体,还将深圳“安心宝盒”里面的放松技巧融入到团体辅导中,以达到帮助医疗队队员自身调适情绪的目的。
熊海兵(图左五)开展室外的舞动放松团体
在工作之余,熊海兵还传授了队友们一些湖北话、武汉方言,他说:“这样既方便沟通,也能拉近我们心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他自己在面对患者时,就已不知不觉中使用上了武汉方言,再次回到武汉,心情或许是沉重的,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早已深入他的血液,语言和习惯自然而然地找回了当初在武汉精神卫生工作的熊海兵。
3月里,武汉东湖的早樱正在热情地绽放,似乎在吆喝人们前来观赏。春天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就像这场战“疫”必将迎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