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康宁医院 > 员工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科学认识心理健康,守护心灵家园

来源:晶报 时间:2025-10-13 09:17:08

  有人会因为工作压力长期失眠; 有人会因为人际关系变得敏感多疑; 还有人明明生活顺利却总觉得开心不起来…… 每个人的情绪都有起伏,就像天气有晴有雨,这很正常。重要的是,当这些“阴雨天”持续太久,甚至影响到生活时,我们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心情不好,而是心理健康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学会读懂这些信号,及时为内心撑起一把伞。

  一、重新认识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完好状态”,具体表现为:

  1.认识自身潜力:能够了解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容应对生活压力;

  2.高效地工作学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专注与效率,而不被情绪拖累;

  3.良好的应对压力: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足够的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能快速调整状态;

  4.有意义地联结他人:能够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健康、滋养的关系,从中获得支持与归属感。

  简单来说,心理健康如同“心理免疫力”,需要主动维护——它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即使遇到问题,也能通过内在调节与外部支持恢复平衡。它需要我们主动去维护,就像照顾身体一样,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提升的能力。

  二、区分情绪问题与心理疾病

  可以从三个核心维度判断:

  1.持续时间:普通情绪波动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如考试失利后的低落一般不超过1周;若低落、焦虑、易怒等状态持续2周以上且无法自行缓解,需警惕疾病可能。

  2.严重程度:情绪问题不会显著影响生活功能,如偶尔失眠但不影响工作;而疾病状态会导致明显功能受损,如长期无法集中注意力、拒绝社交,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生活自理。

  3.症状关联性:情绪问题有明确诱因(如失业、失恋),诱因消除后症状缓解;心理疾病可能无明显诱因,或症状与诱因程度不成比例(如因小事持续自责自罪)。

  三、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1.给情绪一个出口: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运动或与信任的人倾诉,把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哪怕只是大哭一场,也是一种释放。

  2.调整生活节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是维持情绪稳定的基础。尤其是睡眠不足时,人更容易陷入焦虑和低落。哪怕只是每天散步半小时,也能有效缓解压力。

  3.练习正念与放松: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都可以帮助我们从纷乱的思绪中抽离出来,回到当下。比如每天花几分钟静坐,专注于呼吸,就能让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

  4.主动寻求支持:如果情绪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日常生活,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可以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5.培养积极心态:试着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开心或感激的小事,哪怕只是喝到一杯喜欢的奶茶,或收到一句温暖的问候。这种“积极日记”能逐渐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注意:自我调节仅适用于轻度情绪问题,若出现持续失眠/早醒、食欲骤变(暴增或骤减)、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等警示信号,应立即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帮助。

  四、 正确认识精神科用药

  精神科药物,正如高血压患者所需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依赖的胰岛素,是直接作用于病理生理环节的科学治疗手段。它们能调节失衡的神经递质,为大脑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从而有效控制症状,为后续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1.三大用药误区

  病耻感与误解:“吃精神科的药,是不是说明我‘疯’了?” 这种错误认知将服药与“精神失常”划等号,根源在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以及患者将治疗视为“意志薄弱”的表现,而非科学康复的必要手段。

  对副作用的恐惧:担心药物会让人“变傻、发胖、依赖成瘾”。事实上,现代精神科药物已大幅优化副作用,“低剂量起始、缓慢调整”方案帮助患者适应,多数不适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如配合运动减轻体重变化)。

  症状改善后的“错觉”:服药几周后情绪、睡眠等症状缓解,患者误以为“病已痊愈”,忽视精神疾病治疗需经历“急性期控制症状、巩固期预防复发、维持期稳定状态”三阶段。症状缓解不代表神经递质已完全恢复平衡,擅自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弹甚至恶化。

  2.给患者和家属的建议

  给患者的建议:

  01.建立“治疗联盟”:与您的主治医生建立开放、信任的关系。不要隐瞒任何感受,无论是好的变化还是令你不适的副作用。医生是您最专业的战友。

  02.做“主动的学习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和药物作用的基本知识。知其然,更能增强服药的信心和主动性。

  03.利用工具提醒:使用一周药盒、手机闹钟等工具,避免漏服。

  04.与家人沟通:让家人了解你的治疗计划,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给家属的建议:

  01.成为“支持者”,而非“监督者”:用理解和鼓励代替催促和指责。可以说“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让你更舒服些”,而不是“你怎么又忘了吃药”。

  02.学习观察病情:了解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及时与医生沟通,防患于未然。

  03.管理好药物:确保药物储存安全,并协助患者按时按量服用,尤其是对病情较重的患者。

  3.出现副作用该怎么办?

  副作用是药物与个体体质相互作用的暂时现象,多数情况下可通过以下方法有效管理,无需因恐惧而停药:

  01.及时记录与沟通: 使用“副作用日志”记录症状出现时间、持续时长及严重程度(0-10分),下次复诊时详细反馈医生。避免自行判断“药物无效”,医生可通过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或联合辅助用药缓解不适。

  02.针对性缓解措施:针对常见副作用的应对策略——

  • 轻微头晕/嗜睡: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建议咨询医生是否能将服药时间调整至睡前;

  • 胃肠道不适:与餐同服或饭后30分钟服用,避免空腹,若医嘱要求空腹服用则遵医嘱;

  • 体重变化:建议结合低GI饮食(如增加蔬菜、全谷物)和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 口干: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ml,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

  注意事项:服药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任何不适或疑惑建议及时门诊复查。

  03. 区分“严重副作用”与“适应反应”:若出现皮疹、吞咽困难、心慌心悸、高热等严重过敏或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而轻微乏力、短暂头晕多为身体适应过程,通常持续1-2周后逐渐减轻。

  五、六个方法,帮助你保持身心平衡

  01.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识别负面自动思维(如“我永远做不好任何事”),用现实证据进行挑战,逐步建立理性认知模式。建议在专业心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初次接触 CBT 的人。

  02.正念减压训练:每天进行10~15分钟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扫描,帮助脱离反刍思维。

  03.艺术表达疗愈: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非语言方式释放情绪,尤其适合难以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人群。

  04.生物节律调节:固定作息时间(包括周末),建立“睡眠-觉醒”规律循环。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刺激,可进行温水泡脚或阅读纸质书籍,帮助提升睡眠质量。

  05.家庭支持网络:与家人共同参与“家庭治疗会谈”,明确彼此在康复中的角色分工。可使用“情绪温度计”(0-10分)每日向家人反馈状态,避免沟通误解。

  06.症状监测日志:使用表格记录每日情绪评分(0-10分)、睡眠时长、用药情况及触发事件,每周回顾寻找规律。发现连续3天评分超过7分或出现早期预警症状(如失眠加重),及时联系主治医生。

  六、专业支持

  如有需要,可以拨打深圳心理援助热线12356(市外请加拨区号0755),或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从今天开始,请好好爱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