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整个10月,深圳市、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走进社区、学校、机关等,举办40余场系列公益科普活动,把心理健康服务直接送到市民家门口。无论是职场压力、亲子沟通,还是情绪管理、睡眠困扰,都能在这里找到“解题思路”,帮助市民练就“心理韧性”,以更阳光的心态拥抱生活挑战。
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动态平衡的完好状态”,这不仅意味着没有心理疾病,更包含认识自身潜力、高效地工作学习、保持良好应对压力的能力和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健康、滋养的关系等。
心理健康需要主动维护。深圳市康宁医院专家指出,当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等状态持续2周以上,明显影响工作生活时,就需要专业干预。
“普通情绪波动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如考试失利后的低落一般不超过1周。情绪问题有明确诱因(如失业、失恋),诱因消除后症状缓解。”专家表示,无明显诱因,或症状与诱因程度不成比例,如因小事持续自责自罪,就要警惕心理疾病。
部分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科用药有着很深的误解。专家指出,正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需要依赖胰岛素,事实上,精神科药物是直接作用于病理生理环节的科学治疗手段。它们通过精准调节失衡的神经递质,为大脑创造稳定的内部环境,不仅能有效控制症状,更为后续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奠定关键基础。
最典型的误区有三个:
一是根深蒂固的“病耻感”,许多人认为,服药等同于“精神失常”,这种错误认知既源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二是对副作用的恐惧,不少人担心用药会导致“变傻、发胖、依赖成瘾”。实际上,现代精神科药物已大幅优化副作用管理,“低剂量起始、缓慢调整”的个性化方案能有效帮助患者适应,多数不适症状可通过科学方法缓解,比如配合运动就能有效减轻可能的体重变化。
三是症状改善后,不少患者误以为“病已痊愈”而擅自停药,其实精神疾病治疗需要经历“急性期控制症状、巩固期预防复发、维持期稳定状态”3个关键阶段,症状缓解并不代表神经递质已完全恢复平衡,贸然停药极易导致病情反弹甚至恶化。
专家强调,科学用药是患者走向康复的重要一步,破除误解,正确认识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才能让更多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重获心理健康与生活希望。
当生活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当情绪像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请记住心理援助热线:12356 ,深圳市内可直拨12356,外地朋友请加拨区号0755-12356。
心理热线像24小时亮着的“心灵路灯”,无论白天黑夜,都为你提供温暖倾听与专业支持。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专业帮助,可以前往全市专业医疗机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们会为你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定制专属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