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9
2009-04照料老年痴呆患者有技巧
常有患者家属询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照料痴呆老人? 根据老年痴呆症中晚期的临床表现,深圳市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主治医师王荣业总结出一些方法,供患者家属或照料者参考。 1 痴呆症中晚期各项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69岁的陈阿姨是一名退休干部,很快她就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平时经常与社区内的阿姨下下棋、跳跳广场舞,过得舒心惬意。3年前,陈阿姨开始变得记性差,经常忘记东西放在哪里,跳舞时也总是忘记舞步、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有时出门后甚至不记得回家的路。 最近一年,她的记性变差更为明显,好几次打开煤气炉后忘记熄火,还反复询问家人有没有看到她的母亲(已故),家人刚回答过,过一会她又问相同的问题,弄得家人不胜其烦,快要崩溃了。 家人觉得不对劲,不久前陪她到深圳市康宁医院的记忆门诊就诊,结果陈阿姨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中期)”,并被叮嘱要加强护理。 王荣业指出,进入老年痴呆症中晚期后,老人的各项认知功能均明显下降,生活能力降低,缺乏自我照料能力和自我安全意识,只能料理部分生活,出门后容易走丢或迷路。“这个阶段的痴呆患者除了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外,家庭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家人照料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与痴呆老人相处需遵循三大原则 王荣业指出,与痴呆老人相处,要遵循三大原则。 1、顺势:顺着患者的话和想法,来应对、处理,尽量不纠正他或起争执。 如:陈阿姨已经忘记了母亲在半年前就离开人世,经常问家人有没有看到母亲。如果照料者不断地提醒她“母亲已故”的事实,这样的做法只会让陈阿姨伤心难过,甚至会不断追问事情的缘由。这些时候,说实话并不能得到陈阿姨的理解。 所以,照料者不妨对陈阿姨说“她回老家了”,或“她被某位兄弟姐妹接到他们家里去住了”,陈阿姨知道母亲的“去处”后,可能也就不会苦苦追问了。有时,对痴呆患者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转移注意力:痴呆患者的记忆力短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眼就忘,照料者不妨善用这点,并搭配患者有兴趣的事,转移他对某些事情的执着。 如:有些照料者刚刚给痴呆患者洗完澡,过一会,患者又准备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称自己要去洗澡了。此时照料者不妨帮患者按按肩膀、松松腿,并对患者说“我先帮你放松一下,一会就带你去洗澡”,在按摩的同时,患者觉得身体放松,随后也就忘记要洗澡的事情了。 3、转弯:照料痴呆患者需要耐心,更需要创意,一种方法不起作用,就换另一种,很多照料者都是在不断失败与尝试中,摸索出最适合的照料方式。 如:痴呆患者经常会忘记东西放在哪里,经常在家中抱怨东西不见了,哪怕家人陪伴他一起找,他仍会怨声不断,甚至怀疑东西是不是被别人偷走了,真是让照料者苦不堪言。 其实对于痴呆患者常用物品,家人可多准备几份,当他找不到东西时,照料者将相同的物品交给患者,再遇到这样棘手的问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3照料中晚期痴呆患者有技巧 王荣业指出,以下一些表现是中晚期痴呆患者出现最多的状况,家人或照料者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如下技巧: 1、抱怨家人不给饭吃:有些痴呆患者刚刚吃过饭就忘记了,并抱怨家人不给饭吃,照料者可顺着患者的话说:“好,我去弄点好吃的给你。”然后拿点水果给患者吃,他可能就不抱怨了。 其实过一会儿他就忘了,照料者不必真的再煮一顿。千万不要一直跟患者讲理、否定他,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患者和照料者和平共处。 2、经常说“我要回家”:痴呆患者有时会失去对地点的概念,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比如明明在家,却嚷着要回家。照料者可以说:“好,我先去煮碗面给你,吃完我就送你回家。”然后打开电视转到他喜欢的频道。过一会儿他就忘了要回家。 建议可以把痴呆患者住的地方布置得像他原来的住处,让他有安全感。 3、迷路、走失:如何避免痴呆患者走失,需要家属费心。可以帮患者做一张醒目的名片,上面写上患者和家属的姓名、电话、地址,出门时放在口袋或挂在脖子上。出门时,让患者穿戴鲜艳的衣帽,在人群中比较醒目,并要握好患者的手。 跟周围的邻居搞好关系,如果他们看到患者单独外出,想办法拦住他,并尽快通知家属。居家防护时可以用门帘、屏风遮住门,让患者不容易发现门,就比较不会想开门出去。 4、大小便失禁:晚期痴呆患者对便意的感受及之后该做什么,已出现障碍,等到想上厕所时,已控制不住了,或者已不知道做这件事要去厕所。 建议家属定时带患者去上厕所,厕所门口可写上「厕所」两个大字或贴上厕所的图片;厕所的门保持开启、夜间开灯,都有引导患者进去的功用。 5、对镜子中的自己感到困惑:某些中晚期痴呆患者可能已经不认识镜子中的影像是自己,生气时会对镜中的自己说“你给我走开”或称“家里有贼”等。要避免这些状况,日常生活中可以把镜子或会反光的玻璃用纱帘遮挡。 6、有暴力行为:如果患者的问题行为严重到家属无法处理,或有暴力行为时,需及时就医,若实在无法控制,也可选择住院接受专业的治疗,这样也等于给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 “由于每一名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除了以上提到的技巧外,建议家属或照料者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设计一些更适合他的照料方式,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顾。”王荣业说。 4照料好痴呆老人需全家通力合作 很多照料者一开始满腔热血,后来身心俱疲,疾病不比患者少,甚至许多照料者说:“他没走,我会先走!” 王荣业对此表示理解:“的确,生活中遇到许多痴呆患者的家属,由于单独负责照顾老人,不懂得照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因此很容易沮丧、有挫折感,结果轻则患了身体疾病或者焦虑、失眠、抑郁,重则染重疾,先于痴呆患者离世。痴呆患者的照料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整个家庭的通力合作。” 对待痴呆老人也是门科学。为了更好地照顾痴呆患者和维护家属自身的健康,王荣业建议,家属或照料者应多学习,掌握有关老年痴呆的常识,或者参加专业机构为患者和照料者开办的一些相关课程与讲座,以便多了解老年痴呆症的特点和照顾技巧。 王荣业特别强调:“对待痴呆首先从了解疾病开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正确防治,而且必须全体家属上课,而不是只有照料者需要了解这个疾病。这样大家才有可能分工合作,更好地照料痴呆老人。”19
2009-04强迫症与性格关系紧密
在所有的神经症当中,强迫症是最痛苦的一种。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周云飞说,这其中的痛苦之处就在于:明明知道这些事情是不必要去想、不必要去做的,自己却还要这么去想、这么去做,导致患者异常痛苦。所以,强迫症患者的求治愿望一般都非常强烈,而普通人往往很难体会强迫症患者的痛苦。 在深圳患有焦虑障碍的人群中,尤以强迫症患者为多。周云飞认为,强迫症的产生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认识强迫性个性,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调整好自己。强迫症个性主要有如下几类—— 1追求100%的确定 周云飞说,追求100%的确定,是一种明显的强迫症个性。“生活中(尤其是将来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事件,通常总是不确定的。一般的人能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然而强迫症个性是追求100%的确定性,但这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故而强迫症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会反复地产生怀疑。” 当然,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有怀疑,比如怀疑下车后关好车门没有?不过,一般的人即便没有办法去验证,也不会因为这一怀疑而痛苦不堪。 而强迫性怀疑与此不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怀疑呢?就是对自己已经做好的事情,他还要怀疑:明明做好了,但觉得没有100%的把握,还是不放心。” 比如有些强迫症患者对某件事不太确定,经常反复要求他人不厌其烦地给予解释或保证,比如反复几十遍重复问家人手洗干净了吗?有时则自问自答。再如有的强迫症患者出门后,反复担心门没锁好:上班走到半路突然想起,又返回检查,再去上班后仍然不放心,因为虽然知道之前的那几次门都是关好的(一次次回去检查都验证了),但是最后的那一次是否把门关好了?对这一问题非常不放心,因为最后那一次关门是不可能得到验证和100%的确定的。于是他后来再打电话给家人,“再回去看看家里煤气和门关好没有”。这种“不放心”,与我们普通的担心、怀疑,显然是不一样的。 2完美主义 强迫症的人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很高,要求不做无用之事。如果生活中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觉得是在浪费生命、不够完美,于是痛苦不堪。 例如有的强迫症患者的脑子里总是出现一些反义词,如想起“和平”就马上联想到“战争”;看到这个物品是白色的,马上就想到黑色;或看见4就想到死;想起生病,就马上联想到细菌等。他们认为这些内容毫无意义,但又控制不住去这样想,为此非常痛苦。 “事实上,人的思维和想什么内容,其实自己是控制不了的。但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要求自己做到‘该想的就想,不该想的就不想’,而这又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强迫症的人就这样和自己的思维作斗争,让自己痛苦万分。” 3道德与禁忌 周云飞指出,人性中有很多本能的冲动,如性和攻击等。一般人会允许自己有不符合道德层面的想法,但会控制自己、而不付诸行动,不触犯法律和道德谴责即可。但是强迫症患者不仅不允许自己出现那些行为,就连有那些想法也不允许,否则就会自责、自罪。 强迫性冲动通常是不会付诸行动的。一位14岁病人的强迫症状是重复检查水龙头开关。通过对他的精神分析发现,患者对父母有愤怒的情绪。患者通过置换的方式,将打开水龙头象征为溺毙父母,又通过重复检查以确定水龙头是关着的结果,来抵消其罪恶感。他本人认为自己的症状是“愚蠢又可笑”的,原因是他不允许自己对父母有愤怒和敌意的想法。 还有一个20多岁的男孩,上街时总是将双手死死地插在裤兜里,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担心别人讲他是流氓。因为他有种“总想去拥抱一下女性”的想法,所以为了防止自己去行动,他就将双手死死地插在裤兜里,就不会产生这种流氓的行为了。其实,如果他不将双手插在裤兜里,他也不会真的行动的,所以患者自己也明知道这种症状是不必要的,但他总是欲罢不能。 4思维万能 “在强迫症中,思维万能(想什么就如同发生了什么)的存在表现得最为明显。”周云飞说,强迫症患者会因为某种深重的罪恶感而心情压抑(这种罪恶感是如此之深,通常只在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身上才会有),它源于潜意识中那种强烈的、经常巴望他人早死的愿望和想法,它不过是潜意识的思想,而非有意的行为,但患者却将想法当成了事实,故而异常痛苦。 周云飞认为,在这样的患者身上,思维万能发挥着不可限量的作用。强迫症患者害怕表达任何邪恶的愿望,好像表达了最终一定会导致它们的实现,深信仅凭着思想就能改变外在世界;而其中所禁忌的,恰是人类最本能的愿望。 比如,一位妻子恐惧并远离剃刀,害怕自己用刀割了小孩的喉咙。显而易见,她对剃刀禁忌的真实原因,在于她极力想排斥“希望小孩死去”这一潜意识愿望——这既代表某种潜意识愿望,又代表对这一愿望的排斥。思维万能让强迫症患者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并通过强迫症状来惩罚自己。 相关链接 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一种你强我更强的恶性循环 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胡赤怡指出,不管强迫症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何不同,其内在的心理症结却如出一辙。 所谓强迫,首先都是“自我强迫”,患者所体验到的强迫观念、意向和冲动,都来源于自我,而非出于职业需要、外力强加或他人干预;其次,便是“自我反强迫”,所有的强迫观念、动作和行为,均违反患者本人的意愿,于是竭力抵抗、排斥,但又无法也无力控制。 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形成尖锐的冲突,相互对立、又同时存在,互相矛盾、又互为因果。自我强迫的出现,诱导了自我反强迫的萌生,反过来又导致了自我强迫的壮大。这是一种你强我更强的恶性循环方式,但反强迫总处于相对劣势。 尖锐的冲突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和痛苦,为了缓解,强迫怀疑的患者出现了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性仪式动作;洁癖者产生了强迫清洗;强迫意向、强迫情绪、强迫回忆和强迫联想的患者,对某些特定的情境或对象感到惧怕、回避。 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和强迫意向,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而强迫动作和行为,则是患者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地采取的顺应行为。绝大多数强迫症、尤其是发病时间不长的患者,一般都能认识到强迫观念是异常的,同时也知道强迫动作和行为是不必要的,只是欲罢不能,无法摆脱而已。 强迫症患者的痛苦具有四重性,类似于四重奏或四重唱。一重痛苦来源于强迫与反强迫的冲突,二重痛苦由对欲罢不能的强迫动作和行为的懊悔而引发,三重痛苦源于对强迫观念和行为毫无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反思,四重痛苦则由前述三重痛苦以及旷日持久的强迫动作和行为对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妨碍所引起。 可见,强迫症的心理症结并不十分复杂,现代种种关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策略,则均由此派生而来。19
2009-04别让心理问题抹暗了青春
走过青春的人总是怀念青春,但正处青春年华的高中学生,感到的却有可能是灰暗、迷惑甚至痛苦。李欣莹是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专职临床心理师,她告诉记者,高中生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无法上学,伴随躯体不适,睡眠与饮食受到很大影响,“深入了解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以及目前生活现状后,会发现这一群体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李欣莹就临床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个案就高中生群体多发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剖析。 问题1 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 【案例】小美长相清秀、情感细腻、乖巧懂事,成绩也一向优秀,却因家境不好一直很自卑,生怕同学知道自己的境况。因为考砸了一次关键的模考,名次滑到中间,小美感觉老师的眼神不像从前那样温和,一起玩的同学也变少了,能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了,又担心同学不再喜欢自己,因此不敢主动与同学交谈,只好每天独来独往,内心变得十分敏感。慢慢地,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成绩也很难再像从前一样优秀,最后干脆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想见人,也不去上学。 【点评】李欣莹认为,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高中阶段的孩子的一大普遍问题。他们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一点小挫折都会让心情变得非常低落,比如一次考试成绩排名靠后、父母的一句指责、同学的一个细微动作或眼神等,都会深深印在心底,并在脑海里不断翻看,情绪大受影响。 问题2 自我认同冲突 【案例】小军念高二,他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进心理治疗室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你能告诉我人为什么活着吗?”在之后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他本是个不善言语、内心非常渴望温暖的人,但他一直希望自己在学校能成为“人气王”、有许多朋友围绕着自己,于是为了弥补自己个性偏内向的一面,私下做了许多功课,把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收集各种最新资讯和潮流文化上,然后在同学面前装成一个乐观、爱说话的人。刚开始他觉得还挺好,同学都很喜欢与他一起玩,后来用在收集潮流资讯、揣摩同学心思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上却一直没有努力,父母的批评与指责不绝于耳,同学们也不再以他为中心了,慢慢有些疏远。小军现在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该如何做真正的自己。 【点评】小军的自我认同出了问题。李欣莹指出,按照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阶段(12-18岁)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不仅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而且因为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混乱。处于这个阶段的一些学生,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该如何活着,有时会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看不清自己的角色,从而迷失自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问题3 家庭关系出问题 【案例】小芳从小寄养在姑姑家,6岁时才到父母身边,与父母慢慢由陌生到熟悉,父母工作很忙,生活方面则尽量满足小芳的各种要求。到初中时,小芳有些叛逆,花很多精力打扮,每天很晚回家,回家后也总是关在房间打电话,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除非是主动向父母提要求。读高中后,她的要求越来越多,父母应接不暇,感到无力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了,才开始认真思考小芳的问题。 【点评】小芳遇到的是家庭关系问题。李欣莹告诉记者,不少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有过小时候寄养在老家的生活经历,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多忙于工作,没能全心陪伴成长,结果孩子逐渐变得内向,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少家长开始有时间照顾孩子,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一一甚至加倍满足。孩子觉察到父母这样的心态,也习惯于提出要求,一方面试探父母对自己的重视与关心程度,另一方面,让父母加倍偿还既往对自己的忽视而造成的内心伤害。往往到了孩子的要求不断升级、父母无法承受时,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4 情绪表达走偏门 【案例】小凯在同学眼中可谓“来无影去无踪”,很少言语,酷酷的外表让人很难接近。在心理访谈中,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知道”。心理治疗师慢慢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后才了解到,小凯是独生子,父母关系一直冷淡,从小到大身边也很少有人一起陪伴玩耍,特别是进入高中后,他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情绪,同时又很担心自己言语笨拙、不够好的一面被别人发现,只好给自己戴上厚厚的面具来伪装自己。 【点评】李欣莹指出,情绪表达问题也是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她解释,如今的高中生都十分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加上现在的明星偶像文化特别是韩国文化的盛行,使冷酷、耍帅受到追捧。于是有的高中生把自己藏在厚厚的冷酷面具下生活,希望成为周围人喜欢的样子,久而久之,就不知如何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周围没有任何人懂自己、理解自己、对自己真正关心,他们喜欢让周围的人猜自己的想法。因此,外在冷酷和内在脆弱的不一致,加上表达的欠缺,仿佛给自己上了一把锁,把自己与外界相隔绝。他们眼中看到的,都是他人生活的精彩,自己的世界只剩灰色,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