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7
2015-07抑郁是一种病 应尽快接受专业治疗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病人群,患者家属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才能把亲人从这种“抑郁”的氛围中拉出来。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刘敬文指出,我们首先要了解抑郁症,因为太多的人不了解抑郁症,甚至对抑郁症有误解,从而对周围有抑郁症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应对态度,即便是出于善意,但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苦恼。 A 抑郁症是一种病需要专业治疗 刘敬文告诉记者,抑郁症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抑郁症患者的身体被病困住了,体内的精力好像被榨干了,导致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暂时失去了“开心、想开”的调节机制。不要以一个人有没有笑脸来判断他抑郁不抑郁,这两者之间无法画上等号。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是管理情绪的机能‘失灵’了,是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刘敬文说,是病就要吃药,抑郁症需要专业的治疗。抑郁症的外部表现非常复杂,悲观低落的心境只是一种症状,更多时候会通过躯体的不适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头昏、乏力、身体疼痛等。而且,很多人的抑郁症无法找到确切病因,很多病人家属因为不了解抑郁症,常常很恐慌或者回避,抗拒对此类疾病的探讨和了解,封闭和“忌讳”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负担。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给其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刘敬文说,对他们来说,社交活动会有压力;家人对婚姻状况的关切,生活的突然变化会有压力;甚至上街买菜、买牙膏都会成为压力。因此,不要逼迫抑郁症患者去做事。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也常来自于外界的误解或轻视。 B 家属应鼓励患者及时接受治疗 刘敬文认为,当家人患了抑郁症时,首先最要紧的是及时得到专业的诊治。对抑郁症患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对于轻、中度患者,家属应注意倾听其诉说,鼓励患者配合心理或药物治疗。如果患者的行动没有多大的困难,则应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活动不但可以改变患者的感觉,而且由于“情有所寄”,使他们的痛苦得到减轻。单纯地要求患者“开心一点”,“振作一点”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家属倾听患者的谈话,理解、肯定患者的感受,鼓励其活动是很重要的。 另外,不要向患者提出“为什么会抑郁”等问题,因为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抑郁,这种问题只会增加患者的自责和失望,从而更感孤独。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细心观察,要了解其内心活动,注意患者服药情况,及时与医生交换意见。对于严重的抑郁患者,应严密注意患者有无自杀的念头与行为,保管好药品和危险物品,采取周密的防范措施或住院治疗,以帮助患者度过自杀危机。 C 陪伴与倾听比抱怨和建议更重要 “我们也许很难理解抑郁症病人眼中的万丈深渊,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抑郁症患者的孤立感,保障病人的安全,可以促膝长谈,也可以保持沉默、相邻而坐,真诚的倾听、陪伴很重要。”刘敬文还专门列举了以下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1.当个好的倾听者,比总是喋喋不休提出要求和建议更重要。鼓励患者说出他们的感受,听的时候不要品头品足。 2.不要想着一次交流就可以解决问题,你要多次表达你愿意去听他诉说的愿望,坚持不懈去和患者交流。 3.你可以说的一些话:“现在你不是一个人,还有我呢!”,“你可能不相信,但你会好起来的。”对有想死念头的患者说:“你想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你能再坚持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不管怎样你会做到的。”“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你的生命对我非常重要。” 4.帮助拒绝就医的患者,可以用以下方法:建议去内科做一般检查,与看精神科医生相比,患者去看内科医生的顾虑会轻得多。 5.和患者一起把症状写下来,也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症状,拿给医生一起讨论、分析。 6.督促患者从事没有负担的活动,如看喜剧电影、到喜欢的餐馆吃饭。锻炼对抑郁非常有效,最容易做的是散步,要坚持。 7.患者有自杀想法时,你就不能让他独处了。通常自杀的信号有:谈论自杀、死亡、自我伤害;一直想死;表现出绝望、恨自己;进行危险或自我毁灭的行为;安排后事和留遗嘱;找药物、刀剪利器等;情绪突然变得平静起来。 8.不要试图要求抑郁症患者振作起来。理由很简单:患者情绪低落完全是身不由己的。 9.不要对患者说“你的痛苦是你空想出的”,对患者而言,痛苦是真实存在的。不要埋怨批评患者。抑郁症患者多数十分敏感,每一句不够“中听”的话语都可能在其心中掀起大浪。 10.不要轻易相信患者的“承诺”。不少家属就是因为相信患者“我绝对不会自杀”的保证而放松了监护,结果导致悲剧发生。事实上,(重度)抑郁症患者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绝望情绪。 深圳晚报2015年07月22日B1514
2015-09惊恐障碍, 压力的“呐喊”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 心慌、胸闷、喘不过气,惊恐障碍的发作通常让患者误以为自己是患上了心脏病。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杨颖佳指出,惊恐障碍的实质是一种焦虑的极端发作,它就像压力之下的一种别样呐喊,提示的是患者必须学会减压了。 怪病 很像心脏病但不是 36岁的小苏生活圆满,家庭和睦,工作待遇也很好。可是一年多以来,她却过得极其苦闷,她似乎得了一种怪病,一阵阵心慌,心砰砰地跳个不停,胸口闷得难受,必须要起身走走才舒服,半小时左右似乎又变正常。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压力大、心情烦躁时更明显。 为此,她去过心血管医院,心电图、心脏彩超、抽血化验等一轮检查下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医生说可能是“神经官能症”,开了一些调节神经的维生素,但服用后没啥效果。不过既然不是心脏病,也不是每时每刻都难受,小苏稍微放心了。 然而近一两个月,随着工作压力骤然加大、经常加班,心慌的毛病更严重了,呼吸也急促,像个哮喘病人总觉得喘不过气,喉咙也堵得慌,要用手捶胸,小苏自嘲“就像演电视”。 家人建议小苏,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不如好好休息一下。她于是利用公休假去旅游,真的发现旅游期间什么不适都没有了,心情畅快之极。回来后重新投入工作,可是没几天,突然又出现胸闷、心慌,手脚发软,头皮发麻症状,感觉自己好像快要不行了,像被抓住的青蛙般大口吸气,整个人很清醒,但又像下一刻就要失控晕倒。她赶紧致电“120”送院急诊,又是一番检查,依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打了些葡萄糖针水,就慢慢恢复正常。 后来这种情况又出现了几次,小苏没法工作了,睡眠也变差,担心、着急,害怕患了大病还没发现,到处求医问药都没效果,最后无奈地走进心理诊室。 诊断 惊恐障碍的本质是焦虑 杨颖佳注意到,小苏很斯文,诉说病情时身体紧绷,双手抓着皮包,神情焦急。她反复说“好怕”:现在不敢一个人独处,就怕发作时没人在旁,人就突然去了,就像之前新闻里说的晕倒在地铁的那个女孩。 小苏四处求医的莫名怪病,在心理医生这里豁然开朗:这是惊恐障碍,是焦虑症的一种,在没有明显生活事件的刺激下,常突然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有时又会长些,发作时间每个人会不太一样。 杨颖佳介绍,惊恐发作时,要同时伴有至少4项以下表现:心悸或心跳加速;出汗;颤抖或发抖;气短或感到窒息(气闷);胸部疼痛或不适;恶心或腹部难受;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害怕即将死去;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寒颤或潮热。 因为存在较明显、较突出的身体感受,往往这类患者辗转各大医院的心内科、急诊科,但并不能真正改善病情。而随着抗焦虑药物的使用,小苏未再出现明显的全身发抖、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上班、生活都没啥问题了。 分析 压力让焦虑反应陷入恶性循环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杨颖佳发现,小苏其实在工作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年半前,小苏跳槽到现在的公司任部门经理,面对的是全新的工作环境及同事、领导,许多业务是她不熟悉的。她很勤奋,很快就基本掌握了整个工作流程,但她对自己的表现仍然非常不满,认为对专业知识还不够熟练,所以每逢公司会议都不敢积极参与讨论,害怕被同事、领导发现她还不够专业,继而对她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她将无法在公司立足,可能就会失去这份工作(实际上经过了解,公司的领导及同事对小苏的能力非常认可)。 因此,她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没有把事情做好就不休息,加班更是常事,很多事亲力亲为,难以放手,总是要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渐渐地,每天早上去赶地铁上班时,一想到要去上班、面对工作,她就开始发慌了。 “可见小苏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除了精神紧张、经常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外,经常加班、身体负荷增加也会导致肾上腺素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增多,就变得容易心慌。” 杨颖佳分析,出现心慌后,小苏并没有去重视对压力的调节,而是对心慌十分害怕,错误地认为不能解释的躯体反应是危险的,是灾难或危险的信号,继而对躯体感觉高度关注,于是身体更加紧张,焦虑反应更加明显,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策 正视压力学会调节 找到症结所在,杨颖佳向小苏解释了焦虑的性质、惊恐的特点,以及灾难化思想和惊恐反应两者之间恶性循环的关系。因此,首先不要对这样的症状感到恐慌,这只是紧张的一种急性表现,不会真的发生意外,人也不会真的死去。 其次,练习呼吸训练,让身体慢慢恢复自然平和。 最后,有效地应对与舒缓压力。如减少自我加压、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会自我认可,减少加班,增加舒缓压力的时间,如每周尽量抽出三五天做些运动,欣赏音乐、好友聚会、倾诉、培养兴趣爱好等,都是有效的舒缓压力方式。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小苏又恢复了笑容,身体也放松下来,可以正常上班了。 相关链接 惊恐发作时尝试5步骤 杨颖佳介绍,研究表明,许多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在2%-4%之间,多在成年早期发病。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有过恐慌的经验,但不是惊恐障碍。 如果出现惊恐发作,可以尝试下列步骤: 1,留在原地; 2,屏息十秒; 3,自我解说、停止灾难化思想; 4,合理期望; 5,做慢呼吸练习、专心数数。 “因为焦虑发作与许多躯体疾病的发作相类似,所以如果身体不适、经过综合医院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那么就应停止继续在综合医院里‘绕圈’,转而咨询精神心理科专科医生。”杨颖佳强调。 深圳特区报2015年9月11日C6版23
2020-09孩子“叛逆” 家长怎么办?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8月17日晚,幸福人生大讲堂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如期举行。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赵梓屹医师结合自己9年的临床经验,向广大市民讲述了孩子“叛逆”怎么办的问题。 赵梓屹老师在幸福人生大讲堂讲课 赵梓屹是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她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9年,其中涉及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心理治疗工作6年。 幸福人生大讲堂由深圳市文明办、市关爱办主办,深圳市爱心与共幸福促进中心承办,2020年从8月起,在深圳中心书城单周星期一20时开课,内容涉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叛逆和不叛逆都是成长过程 许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对周遭事物都倾向于批判态度,尤其是对父母。这些表象常被认为是叛逆的表现。赵梓屹介绍说,叛逆并不只是一种情绪,孩子的“叛逆”也并不是只发生在青春期。 孩子的叛逆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2岁到3岁的时候,这是孩子第一个“独立意识”的形成时期,开始形成了“我”的概念;第二个阶段是6岁到9岁,此时孩子开始接触父母以外的人,孩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反驳他们认为父母不对的观念;第三个阶段则是青少年时期,女生一般在11岁到14岁,男生一般在12岁到16岁,之前两个阶段被忽视的问题也在这个阶段显现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抗拒他人进入自己的“私人领域”。对于这样的情况,赵梓屹表示:“这样的现象会经常出现,代表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在增强。” 关于青春期叛逆的主要表现,赵梓屹认为有三个方面: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认知水平变化;与父母的关系变化;对同伴关系的需求。 生理上,在性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引起情绪上的不稳定。同时,认知水平也会随之变化,“孩子会有一些假想的观众,观众对于他的评价往往取决于这个孩子对于自己的认知评价。” 在人际关系上,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与父母的冲突增加,大部分的冲突集中在自主权的争夺与对朋友的选择。同时,孩子会渴望亲密的同伴关系,尤其女生对同伴的需求远远大于男生,这个需求到17岁以后会逐渐减弱。 用错误的方式满足正常的需求 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有三个行为特征,有些孩子厌学,有些孩子被孤立,有些孩子早恋或沉迷手机。这些都是孩子在青春发展时期,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行为问题。 赵梓屹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厌学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孩子觉得上课和写作业是无趣和辛苦的,就像大人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一样,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不得不这样做。”紧张的家庭关系也会加剧孩子厌学的情绪。而人际关系上,青春期的孩子对人际关系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些强烈的需求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家庭问题、厌学情绪、人际关系异常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孩子沉迷于手机。孩子通过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需求,从网络中获取成就感,逃避现实。 这些行为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更多的是观察到孩子的行为问题。”赵梓屹表示,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用错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正常的需求,“所以仅仅消除孩子的问题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真正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用正确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叛逆往往不是在青春期形成的,而是在青春期凸显出来。赵梓屹建议,家长想要消除问题,需要从问题背后的需求入手,用正确的行为代替错误的行为。 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要保持平等尊重的态度,重视孩子的感受,对他的兴趣爱好有基本的涉猎。父母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榜样,“父母的榜样作用体现在,你以什么方式对待他,他就以什么方式对待你。”同时,还要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以及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要的时候,家长要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即使有专业人士的帮助仍然要有时间来陪伴孩子。 赵梓屹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能陪他走完所有的路,也不能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播幸福理念,建设幸福深圳 “幸福人生大讲堂”是由深圳市爱心与共幸福促进中心承办的品牌公益项目。深圳市爱心与共幸福促进中心从2012年开始运作,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心理关爱活动,进行道德情感危机干预,从而传播幸福理念,推进幸福深圳建设。 过去8年,在市文明办的直接领导下,幸福促进中心发挥媒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已经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千余场;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数千场,危机干预数百场次;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公益服务时间每年500个小时以上。幸福促进中心荣获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为市民心理健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020年,幸福促进中心将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同时继续开展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理念传播,加大对城市职场人群的心理关爱;继续发挥道德情感危机干预志愿者团队的作用,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为重点,制作心理关爱地图,针对老人、妇女、儿童开展道德情感危机干预公益活动。24
2019-06没有了“电击”,游戏成瘾怎么治疗?
今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瑞士日内瓦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标志着争议已久的“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首次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刘奋:副主任医师,深圳市康宁医院成瘾医学科副主任) 玩游戏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病?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游戏障碍? “游戏障碍”以超过一般限度的持续、反复地玩游戏为特征,所涉及的游戏类型既包括数码游戏,也包括电子视频游戏;既包括线上联网游戏,也包括线下单机游戏。 这时候,针对游戏行为的自控力变得很差,比如不太合适的时候仍然要去玩游戏(时间)、才玩过游戏没多久就又要去玩(频率)、玩游戏多长时间等都不太能控制好(时长),等等;把玩游戏列为优先要做的事情,其他兴趣及日常活动都排在游戏之后;即便不良后果已经出现了而且越来越严重,仍然继续玩游戏。 怎么判断玩游戏“超过一般限度”呢?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当上述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到对个人、家庭、社交、学业、职业等造成显著损害,就是程度太深,超过了一般限度。 原则上,上述表现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明确诊断为游戏障碍。如果以上的表现症状全部具有、而且状况严重,则不需12个月也可诊断。 游戏障碍的患病率亚洲高于欧美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26亿电子游戏玩家。但真正成瘾的只是少数。成瘾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少年多见。 在亚洲,游戏障碍的流行率报告较高,而欧美国家流行率报告相对较低。比如,韩国网络游戏成瘾流行率约为5.9%,而美国约为0.3%-1.0%,德国则为1.16%。 2010年国内有过一次针对10个省份共104 60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79.3%的学生接触过网络游戏,3.2%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 另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阳性率20.6%,其中包括游戏障碍、对社交软件过分依赖等。 为什么游戏会容易让人成瘾 ? 游戏真的是“电子毒品”吗?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只要是商业化的电子游戏,其设计都是以让人沉迷为目的。 游戏是一个把复杂事物条理化的产物,其很多玩法的设计都源于生活。但必须承认,设计者将规则设计得比现实更清晰、反馈更明确,并且更洞悉玩家的想法。 想知道游戏为什么会让人上瘾,还得从游戏本身的特点来分析: 1、即时反馈:游戏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刻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这让玩家感觉自己可控,而且相应目标也有数值量化; 2、成就感:游戏设置了恰到好处的困难,让玩家有能力进行破解,并感到满足。完成了某种任务,就可以获得奖励;普通人也可以在游戏中成为一呼百应的人物; 3、目标渐进:游戏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各种小目标,并不断去完成它; 4、社交性:虽然游戏里的社交都建立在虚拟空间里,但产生的情感联系却是真实的;如果现实中的好友一起打游戏,虚拟社交可促进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5、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让人成瘾的因素,比如可重复性、匿名、便利…… 虽然游戏容易让人沉迷,不过,只要玩家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就能做好工作、生活、学习与游戏的时间分配,而不至于“游戏成瘾”。 玩游戏在“危害性使用”时就要及时干预 游戏障碍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不容小觑。 造成躯体健康的损伤,如昼夜节律紊乱、脱水、营养不良等。 造成精神行为的改变,如应激状态、易激惹、焦虑抑郁、内疚、无助、罪恶、失控性行为等。 造成社会职能的受损,如重要关系丧失、学校职能受损、职业职能受损等。 游戏成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危害性使用→有害性使用→成瘾。游戏危害性使用是指存在对自身或他人损伤的风险,但尚未达到造成个体或他人的躯体或精神损伤,在这个阶段,就要及时发现和干预。 没有了电击,游戏障碍怎么治疗? 我国早在2009年就叫停了电击治疗游戏成瘾。作为一个新增加的“病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游戏障碍”的治疗指南。 不过,由于游戏成瘾与其他物质成瘾在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方面相似,因此在游戏成瘾的治疗方面,可以借鉴物质成瘾或赌博成瘾的心理干预方式:以增强戒断动机、纠正认知偏曲、行为管理训练为主要的社会心理干预,目标是保持患者长期远离过度游戏。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动机激励访谈、认知行为治疗、现实训练、手机软件管理等。 家长怎么帮助游戏成瘾的孩子? 游戏成瘾往往是多因素造成。家长不应一味责备孩子。 家长首先要意识到游戏具有极强的致瘾倾向和诱惑作用,需要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尝试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避免简单的打骂,不让他们有被抛弃、孤独无助的感觉。并培养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兴趣和爱好。 家长需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医生的指导下,协助患者完成治疗性家庭作业,同时要改善造成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不良环境或教育方式等。 最后的话,说给父母听: 其实,不管是对一个人的大脑,还是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奖赏制度都是极度重要的一个设计要素。作为父母,当你感觉到你的孩子玩游戏有一点成瘾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设计家庭的奖赏机制呢? 或许,游戏成瘾很可能不是孩子一个人“生病” 了,你需要做的,只是再增加一些关注、耐心和同理心。25
2015-05康宁医院启动心境障碍公益活动
羊城晚报讯 记者王俊报道:深圳市康宁医院昨日启动心境障碍大型公益活动,成立“心晴医患家属联谊会”,会员包括:由门诊医生评估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心境障碍患者(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有兴趣参加的患者及其家属、广大市民、医护人员。 联谊会将在6—7月期间推出系列公益活动,为会员订制国内外著名专家定期授课,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免费的专家预约号、医患互动沙龙以及出院后的随访等各项专业服务。通过联谊会活动,使心境障碍患者及其能从专业医生、尤其是全国顶尖的专家处得到第一手的疾病治疗和管理的信息,也让更多市民认识、了解、走近心境障碍,社会各界能走近心境障碍患者和家庭,给予更多包容、理解和支持。 联谊会今日起接受报名,市民可拨打电话专线0755-25508915、关注微信号:CNYY-CAB,也可前往罗湖区翠竹路市康宁医院厚德楼401室现场报名。 来源:羊城晚报2015年5月22日A1720
2020-03深圳“心灵鸡汤”好抢手,华中科大同济医院都点赞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战“疫”一线,深圳“心灵鸡汤”好抢手。 3月2日,深圳首支“心理”医疗队进驻武汉市优抚医院,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疏导。而随队出征的200个“安心宝盒”当天就被“秒杀”。“志合者,不以山河为远”,作为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委卫生工委、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的“安心行动”其中一个爆款,“安心宝盒”在为湖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送去心理抚慰的同时,也获得了各方点赞。 战“疫”一线“安心宝盒”好抢手 2月24日,深圳派出首支“心理”小分队支援武汉。抵达武汉后,武汉市优抚医院成为深圳心理医疗队的驻扎点。 武汉市优抚医院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有200米,2月14日武汉市防疫指挥部将该院设定为重症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目前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将近200人,由来自五个不同省份的援鄂医疗队实施医疗救治。 “我们医疗小组一共有5人,每人分别对接一个省份的援鄂医疗队,协助其开展精神心理救援工作。一方面为院患者提供精神医学的联络会诊,心理危机干预。另一方面,也帮助医疗队医护人员处理不良情绪,失眠、焦虑等应激问题。”医疗队队长李学武说,在优抚医院的帮助下,团队还在新病房楼的二楼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五名队员轮流值班,保证心理援助的及时性。 作为深圳团队的工作之一,如何疏导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随同“出征”的200份深圳“安心宝盒”就很抢手。 一本《安心手册》,一张“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安心音频书”卡,一张音频APP的有声书卡,和两个N95口罩,这就是“安心宝盒”。3月2日,深圳医疗队将“安心宝盒”带到武汉市优抚医院,一天不到就被“抢光”。 “除了外地支援的医疗队外,优抚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告诉我们,希望没人能有一个安心宝盒。”在李学武看来,虽然医务人员都经过专业训练,但面对疫情,有时候还是会担心防护做的充不充分。此外,工作时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和N95口罩,医务人员难免会出现身体不适、缺氧的情况,这种不适也会影响到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安心宝盒”则提供了解决之道。 “举个例子,我们通过双手交替轻拍肩膀或上臂的蝴蝶拍,在拍打时,想想一些积极的事情,这样就能让人获得安全感。此外,我们也通过调整呼吸,让医护人员把关注点放在调整呼吸上,而不是焦虑上,帮助医护人员放松。”李学武表示,通过“安心宝盒”的帮助,有医务人员反馈,以前睡不着的,晚上能睡得很沉。 针对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目前深圳市康宁医院也积极协调,为湖北一线医护人员送去更多的“安心宝盒”。 华中科大同济医院为深圳“点赞” 其实,早在深圳心理医疗队抵达武汉前,深圳的“心灵鸡汤”便已经发挥作用。 据悉,深圳支援湖北的1300个“安心宝盒”和1500台智能声控音箱已寄到武汉、荆州抗疫一线,重点发放到相关医院重症隔离区和方舱医院,让更多一线医务人员和患者受惠。细节之处更会让人有“安心”之感,宝盒问候卡上特别写到“志合者,不以山河为远,武汉深圳心连心共命运;愿守望相助、并肩战疫;盼山河无恙、湖北平安。”。编写印制面向医务人员的“安心手册”也加紧印出3000册作为支持湖北开展心理援助物资,一并配送给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掌握应对办法、舒缓心理压力。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专门致谢,他们表示,“深圳从科学应对、守护心灵的角度出发,制作推出安心手册和安心宝盒捐赠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反响良好”,“深圳急一线之所急,想一线之所想,做一线之所需,为我院医务人员提供公益性的专业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正是雪中送炭,是目前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你们用行动彰显了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高尚情怀”。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毅博士表示,在这个特殊时期,非常感谢深圳市为武汉市伸出心理医疗的援手,让武汉人民感受到满满的力量和温暖,“我们会铭记这一刻的雪中送炭。”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也致谢深圳,感谢深圳“急一线之所急,想一线之所想,做一线之所需”,为医务人员提供公益性的专业音频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让医务人员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能够更加从容镇定和坚强。 【读特新闻+】 “安心手册”音频收听突破575万 新冠肺炎不仅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大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引发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抗击新冠肺炎不仅需要“救命”,也需要“救心”。 为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自1月28日起,在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委卫生工委、市康宁医院、市精卫中心联合深圳报业集团、腾讯公司、万科集团、喜马拉雅等合作下,推出了疫情期间心理保健“安心”系列,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安心行动”系列包括安心热线、安心博士·在线心理辅导平台、安心手册、安心宝典、安心家书、安心蔬菜等。其中,自2月1日至今,安心热线全市共接听热线电话3318人次,安心博士·在线心理辅导平台也已累计服务1210人次,安心宝典全网点击量突破400万。而由深圳市康宁医院精神卫生专家团队编写安心手册以18条音频的形式播,在喜马拉雅平台收听量已突破575万。著名演员濮存昕也通过“安心家书”,专程向全国抗疫白衣天使表达敬意。 此外,“安心”系列还在“抖音”平台上开办了“安心讲堂”,目前项目已举办三期十讲,栏目累计观看量突破了60万余次。 扫码可了解“安心行动”详情26
2020-02有片|深圳首支援鄂「心理」醫療隊帶「心理CT」奔赴武漢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抗擊新冠肺炎,心理治療也很重要。2月24日,深圳派出首支「心理」小分隊支援武漢,這也是深圳第五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他們將與廣東省精神衞生專業的同行一道組隊。 深圳首支援鄂「心理」醫療隊出征(記者郭若溪攝) 據悉,本批醫療隊共有5人,均來自深圳市康寧醫院,其中男性4人,女性1人,年齡最大48歲,最小39歲,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1名,康寧醫院精神科綜合門診主任醫師李學武為隊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截至目前,深圳共派出5支醫療隊支援湖北,總計77人。 深圳首支援鄂「心理」醫療隊授旗(記者郭若溪攝) 帶上「心理CT」奔赴武漢 作為首支「心理」醫療隊,去武漢做心理干預是這支隊伍的任務,而作為隊長的李學武,就有着豐富的經驗。 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衞生專業,李學武在心理諮詢的崗位上已經有18年的工作經驗,他曾經參加過抗擊非典,也參加過「富士康」事件的心理干預。 據李學武介紹,這次去武漢,會遇到三類工作,一是負責患者的心理疏導和干預,二是去支援武漢精神衞生中心,三是負責一線醫務人員的心理疏導。在物資準備上,除了防護服、N95口罩等之外,隊員還攜帶了一個特殊的物資,就是「心理CT」。 「心理CT其實就是評估心理狀態的一種工具,有時候是問卷,有時候通過聊天,這次我們也帶上了這套設備去武漢。」李學武說,疫情之下,往往伴隨着恐慌、焦慮、抑鬱這樣的情緒,醫療隊通過心理分析,幫助更多的人積極面對疫情。 李學武表示,由於患者人數多,在武漢實施心理干預的時,可能更多是一個人面對一群人的方式,為此,醫療隊也事先進行了準備。在他看來,目前國家已經派出了重症、呼吸、中醫等領域的專家支援湖北,而精神病學醫生的加入,則是在對患者軀體治療的同時,更重視心理治療。「通過心理治療,讓患者告別焦慮、恐慌這些負面情緒,而研究也表明,積極的心理能提升人的免疫力。」李學武表示道。 學方言攢經驗趕赴一線 在醫療隊中,熊海兵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我是湖北黃石人,研究生在武漢大學讀的,妻子也是武漢人,我丈母娘現在就在武漢,父母也都在湖北。」熊海兵說,自己曾在武漢精神衞生中心工作過,疫情發生以來,自己就很關注,也向醫院提交了《請戰書》,希望能支援武漢。 提起做心理干預,語言溝通很重要,為此,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北人,熊海兵也坦言,自己也準備把一些常用的武漢方言教給隊友們。「這樣一方面能拉近隊友和患者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方便溝通。」熊海兵說。 對於自己奔赴武漢,熊海兵說,家人很支持,兒子雖然才7歲,但也在網上了解了新冠肺炎,出行前,兒子說,「爸爸去武漢打怪獸」,還告訴他「爸爸是最厲害的!」。 深圳市康寧醫院精神病學副主任醫師馮飛和家人(記者郭若溪攝) 作為本次醫療隊唯一一名「女將」,康寧醫院心理治療門診副主任醫師馮征也是團隊中的名副其實的「一姐」。1994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衞生系,馮征從事精神科臨床及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十餘年,對各類精神病性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應激相關障礙的診斷及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1月底,我們醫院就開通了心理諮詢平台,通過熱線或者去現場,為三院的患者和醫生提供心理干預。」馮征說,作為諮詢團隊成員之一,馮征也在深圳抗疫一線進行心理干預工作。不過,她也坦言,深圳在疫情應對上準備的早,相對而言,患者和醫護人員心理壓力更小,而在武漢,情况或許更複雜些。為此,她早前也了解了國內心理專業機構在「新冠肺炎」心理干預上的總結,為戰「疫」做好最充分的準備。26
2020-02“别慌,我们来了!”深圳派出5名心理医生支援武汉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疫情阴霾持续笼罩之下,很多人的心理防线都会变得脆弱,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甚至暴怒暴躁…… 确诊得病的人就更难了。全国很多医院都反映,部分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在住院隔离治疗期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对隔离生活不能适应、对治疗及预后产生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心病还需“心理医”。2月24日上午,深圳派出首支“心理”小分队支援武汉,这也是深圳第五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他们将与广东省精神卫生专业的同行汇合,然后奔赴湖北。 深圳的“心理”小分队共有5人,均来自深圳市康宁医院,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深圳市康宁医院精神科综合门诊主任医师李学武担任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为医疗队送行 带上“心理CT”奔赴武汉 队长李学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在心理咨询的岗位上已经有18年的工作经验,他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也参加过“富士康”事件的心理干预。李学武说,到达武汉后,他们可能有三项任务,一是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二是去支援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三是为一线医务人员做心理疏导。 他们随身携带的物资,除了防护服、N95口罩等之外,还有一个“心理CT”。“心理CT其实就是评估心理状态的一种工具,有时候是问卷,有时候通过聊天,这次我们也带上了这套设备去武汉。”李学武说,疫情之下,往往伴随着恐慌、焦虑、抑郁这样的情绪,医疗队通过心理分析,帮助更多的人积极面对疫情。 目前国家已经派出了重症、呼吸、中医等领域的专家支援湖北,而精神病学医生的加入,则意味着不仅要做好患者的躯体治疗,也要重视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告别焦虑、恐慌这些负面情绪,而研究也表明,积极的心理能提升人的免疫力。” “老湖北”队友将教大家武汉方言 在这支医疗队中,熊海兵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我是湖北黄石人,研究生在武汉大学读的,妻子也是武汉人,我丈母娘现在就在武汉,父母也都在湖北。”熊海兵曾经在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很关注,也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希望能支援武汉。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熊海兵将会准备向队友们“传授”一些日常的武汉方言教。“这样既方便沟通,也能拉近我们心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熊海兵说。家人都很支持他前往武汉,他的儿子虽然才7岁,但也在网上了解了新冠肺炎,出行前,儿子还为他加油打气,“爸爸去武汉打怪兽”“爸爸是最厉害的!” 康宁医院心理治疗门诊副主任医师冯征是团队中唯一的“女将”。她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对各类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1月底,我们医院就开通了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热线电话或者去现场,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心理干预。”她说,深圳在疫情应对上准备的早,相对而言,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更小,而在武汉,情况或许更复杂些。为此,她早前也了解了国内心理专业机构在“新冠肺炎”心理干预上的总结,为战“疫”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截至目前,深圳已派出5支医疗队支援湖北,总计77人。26
2020-02援鄂医疗队安心特辑!请安心战斗,深圳与你同在!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对医务人员舒缓压力、生活保障、必要休整、精神鼓励务必及时加强落实”。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为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加全面地保护关心爱护好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深圳市委组织部会同深圳市委卫生工委、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报业集团,在前段我市开展疫情防控“安心行动”的基础上,将为援鄂医疗队和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开展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安心行动”。 主要包括:录制一部医务人员“安心音频书”;开发一个“安心博士”在线心理咨询专享通道;开设一档援鄂医务人员“安心家书”有声栏目;编印一本医务人员“安心手册”;拍摄一部医务人员“安心宝典”关爱视频;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送去一批“安心宝盒”和智能声控音箱等。 现推出 援鄂医疗队 安心特辑 在抗疫最关键、最吃劲之时,援鄂医疗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代表深圳为国分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前线,在抗疫战中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深知,战疫一线,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特别制作了这期安心音频,希望爱与温暖与你们相伴。 扫描下方二维码 收听安心音频书 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没有跨不过去的河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请记住,抗击疫情 深圳和湖北、武汉 我们在一起!27
2020-02深圳派出首支“心理”医疗队驰援武汉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卫信)抗击新冠肺炎,心理护航也很重要。昨天,深圳派出首支“心理”小分队支援武汉,这也是深圳第五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他们将与我省精神卫生专业的同行一道组队。据悉,本批医疗队共有5人,均来自深圳市康宁医院,其中男性4人,女性1人,年龄最大48岁,最小39岁,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康宁医院精神科综合门诊主任医师李学武任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副市长吴以环为医疗队送行。 截至目前,深圳共派出5支医疗队支援湖北,总计77人。 带上“心理CT”驰援武汉 作为首支“心理”医疗队,去武汉做心理干预是这支队伍的任务,而作为队长的李学武,就有着丰富的经验。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李学武在心理咨询的岗位上已经有18年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位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 “我们只知道去武汉,但具体的工作,还不确定。”李学武说,目前看来有三种可能,一是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二是去支援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三是负责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 据李学武介绍,2月22日中午接到出发武汉的通知,出发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还就如何做好防护对队员们进行了培训。此外,在物资上,除了防护服、N95口罩等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物资——“心理CT”。 “‘心理CT’其实就是评估心理状态的一种工具,有时候是问卷,有时候通过聊天,这次我们也带上了这套设备去武汉。”李学武说,疫情之下,往往伴随着恐慌、焦虑、抑郁这样的情绪,医疗队将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更多的人积极面对疫情。 李学武表示,由于患者人数多,在武汉实施心理干预时,可能更多是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方式,为此,医疗队也事先进行了准备。在李学武看来,目前国家已经派出了重症、呼吸、中医等领域的专家支援湖北,而精神病学医生的加入,则是在对患者躯体治疗的同时重视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告别焦虑、恐慌这些负面情绪。”李学武说道。 学方言攒经验赶赴一线 在医疗队中,熊海兵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我是湖北黄石人,研究生在武汉大学读的,妻子也是武汉人,我丈母娘现在就在武汉,父母也都在湖北。”熊海兵说,自己曾在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疫情发生后,自己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希望能支援武汉。 提起做心理干预,语言沟通很重要,为此,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熊海兵也坦言,自己也准备把一些常用的武汉方言教给队友们。“这样一方面能拉近队友和患者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方便沟通。”熊海兵说。 对于自己奔赴武汉,熊海兵说,家人很支持,儿子虽然才7岁,但也在网上了解了新冠肺炎,出行前,儿子说,“爸爸去武汉打怪兽”。 作为这只医疗队唯一一名“女将”,康宁医院心理治疗门诊副主任医师冯征也是团队中名副其实的“一姐”。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冯征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十余年,对各类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1月底,我们医院就开通了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热线或者去现场,为三院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心理干预。”冯征说,作为咨询团队成员之一,冯征也在深圳抗疫一线进行心理干预工作。她坦言,深圳在疫情应对上准备得早,相对而言,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更小,而在武汉,情况或许更复杂些。为此,她早前也了解了国内心理专业机构在新冠肺炎心理干预上的总结,为战“疫”做好最充分的准备。